登位(149)

2025-08-27 评论

  工部尚书知道他现在的猜测有些荒诞,且,没有道理,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都当了这么多年工部尚书了,脑海里冒出猜测总归有其根源。

  若真如此,他萧家的下场只怕是比苏氏尤有胜之,工部尚书不怀疑以陛下对秦王的爱重程度,他一定会以最雷霆的手段让秦王坐稳储君之位。

  萧氏不能赌,也赌不起。

  工部尚书为官几十载,他所忧所虑必有根源,尤其,覃氏已经做出举动的当下,族老们相继同意。

  而,工部尚书则同刑部尚书一眼,火急火燎的进了宫。

  不过,他们俩还是有不同之处的,刑部尚大义灭亲清理了朝堂上大批覃氏族人,而自己和另一个小覃爱卿留下了,而刑部尚书又年老,可以预见,最终朝堂上覃氏剩的也只是小覃一人。

  而工部尚书呢,他道:“工部左侍郎贪墨如此之巨,臣作为其直属上司未能约束,且今日他的罪责才曝光于众,这是臣之失责,臣自请罚,带领家族小辈,前往卫城,将功赎罪,将卫城的建筑再度夯铸。”

  工部尚书这话很有意思。

  首先,“未能约束,今日罪责才曝光于众”,工部尚书承认,他一直知道工部左侍郎贪墨的事情,这是他的失责,他认罚。

  其次,瞧瞧他说的罚是什么,再度夯铸卫城的建筑,是,工部尚书今年年龄也不小了,带领一直在京城的小辈去往边疆出一份力的确能算是将功赎罪,毕竟,卫城都好多年的古建筑了,尤其是今年人来人往,用的也多,的确需要再度修补,且,工部尚书没说要材料,要银两之类的,也就是说,这笔钱和技术工部尚书自付。

  这样看来,将工部尚书发往边疆修筑卫城,的确算罚,在加上萧氏的家族子弟,这罚都能算重了,毕竟,以往去往边疆的不过是工部的工匠,哪里需要工部尚书和族中子弟亲自去。

  但,有一个问题,第一,卫城互市是顾丛嘉先提出来的,这个,是昭武帝的功绩,更是顾丛嘉的。

  现在顾丛嘉又提出了给军中将士从互市里分更多的银两,可以预见的是顾丛嘉对于卫城互市的重视只会多不会少。

  然后,在这个关头,工部尚书说他来请罚,自愿去往边疆……

  昭武帝看着工部尚书,意味深长:“朕以往不知,爱卿竟如此担责。”

  工部左侍郎贪墨,顶多算工部尚书知情不报,失责之罪,昭武帝原本想的是,这件事里添上赵王,那就可以问责,工部左侍郎那么多年贪墨的银两到哪里去了?工部尚书不可能不知情,再加上,之前科举,赵王有一位副考官,昭武帝查到这位副考官可是帮了不少囊中羞涩的学子,这一切都能连起来……虽然,工部左侍郎就是纯贪墨,府中埋了不少钱财,这也是他为什么能一口答应补上的原因,虽然贪墨,但一笔没花……这也是个人才。

  不过没关系,管他花没花,昭武帝这样问,就可以这样定罪,将赵王以及萧氏作为储位之位稳固的基石。

  要,无人敢冒犯储君,挑衅储君。

  结果,工部尚书来的倒快,说的话也怪有意思的。

  昭武帝陷入了思索,看着工部尚书,他在想究竟要不要放过工部尚书,并让其搭上顾丛嘉。

  顾丛嘉缓缓从昭武帝身上爬起来,打了个哈欠,朝着昭武帝挤眉弄眼,这种冤大头的事情可不多见。

  工部尚书看着从陛下身侧爬起来的秦王殿下,再度肯定了自己的决定。

  昭武帝看着已经揪住自己衣袖的手,无语片刻,又望向了工部尚书:“准了。”

  

 

第130章

  工部尚书走后,昭武帝幽幽:“苏禾啊,朕以为自己足够吝啬了,结果,竟有人比朕还貔貅,朕还真是长见识了,是吧,苏禾?”

  说是在问苏禾,可,句句都在点某个人,听出他语气中的不高兴,苏禾这时候可不敢抖机灵说殿下是您亲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种话,而是低眉垂眼,静默着。

  虽然陛下不高兴,但苏禾却并不担心,怎么说呢,陛下您对秦王方才的举动不高兴,结果,连直接对秦王的斥责都没有,明明秦王就在这,但陛下最大的战斗力竟然只是当着秦王的面阴阳,这就算了,最大的阴阳竟然还是貔貅这种招财神兽,吝啬都是说自己,爱占便宜这种话更是一个字也舍不得对秦王说……陛下都这样了,这还怎么要让苏禾升起对陛下对秦王不满的担忧?!

  果不其然,在看到秦王几句话就让陛下阴转晴的时候,苏禾一点都不意外呢。

  顾丛嘉:“是啊,怎么办呢?有我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孩子,你就偷着乐吧。”

  昭武帝被气笑了:“怎么,你以为我是在和你开玩笑吗?”

  “听到不要钱不费力就立马同意了,什么便宜都想占,你知道工部尚书要干嘛吗?!”

  顾丛嘉:“知道啊,不就是想借卫城互市的事情搭上我,为萧氏下一辈做准备嘛。”

  他蛮不在乎的说。

  昭武帝的不高兴就像是漏了气的皮球,一下子就没了,若是顾丛嘉不知道,只是听到不用自己出资出人,没考虑后果就直接答应下来,那昭武帝会不高兴,且会另找时间给顾丛嘉好好上上课。

  至于说,为什么昭武帝对顾丛嘉同意这件事心有疑虑——万一顾丛嘉是一时冲动,但依然在顾丛嘉的表态下同意了工部尚书的请求。

  为什么不阻止?很简单,这件事说白了也不是什么大事,简单来说,就是工部尚书付出这么多想借此搭上顾丛嘉的关系而已,人教人不如事教人,若是顾丛嘉没看清草率答应,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至多是教育顾丛嘉一番,毕竟,昭武帝这个家长还在,能兜底。

  再有,顾丛嘉都那么表态了,昭武帝若是反驳,岂不是在工部尚书和苏禾面前让顾丛嘉的面子有损……这件事,到也不至于。所以,在顾丛嘉的态度下,昭武帝同意了工部尚书的请罚。

  但,顾丛嘉既然考虑清楚了,那就没问题了,昭武帝的态度如春风化雨,一下子就柔和了起来,他问:“工部尚书想要萧氏搭上你的线,你不会不知道我最近打算清扫世族吧?”

  以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为例,他们是当机立断砍了大部分势力以保全家族,可更多的世族没有这个眼光,而魏郡王的事情,昭武帝已经调查的差不多了……他已经打算以此事清扫大部分世族了。

  这样,让世族有了靠山……就不怕我和你起冲突吗?

  昭武帝的眼眸里明晃晃的这种意思,明心殿的气氛一下子就微妙了下来。

  不同于之前昭武帝不高兴的明指,这种,藏在温柔下,随意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温柔刀,是考教还是试探只在帝王的一念之间。

  这方面,顾丛嘉很能包容他的老父亲,相较于历朝历代,昭武帝对他已经足够好了。

  但,帝王永远不可能放下猜疑,放下试探,这也是赵王自认顾丛嘉不可能以圣宠争得储位的原因,伴君如伴虎,鬼知道什么举动什么话就让君王厌弃。

  圣宠固然很好,但,也很飘渺。

  尤其,在昭武帝打算立储的当下,这种爱子与子嗣成为储君的微妙感一直存在。

  毫无疑问,昭武帝是爱着顾丛嘉的,但,在他决定立顾丛嘉为储的时候,再看顾丛嘉又不免有了另一重含义——一个等着他死去准备上位的储君,就,非常的微妙。

  在这方面,哪怕是昭武帝再英明也无法克服,这就是每个帝王的通病。

  这个问题,若是换个人或许会战战兢兢,为君父的阴晴不定和试探,但,顾丛嘉嘛。

  说实话,顾丛嘉其实蛮喜欢昭武帝的这种试探,哪个帝王没有疑心病,事实上,多疑就是帝王的单品,皇帝就是一种疑心病重的政治生物,伴随一生。

  而昭武帝只要是个正常帝王,他就一定有这种猜疑,但,顾丛嘉永远喜欢昭武帝这种不知是试探还是教导的问题的原因是,昭武帝永远是将猜疑藏在一些温柔的,可以说是考教的问题里,而如果顾丛嘉的回答不让昭武帝满意,他就会一直同顾丛嘉交流,直到顾丛嘉的回答让昭武帝满意,或者说,是昭武帝教顾丛嘉一步一步打消自己的疑虑。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沐则昭 宫廷侯爵 天之骄子 爽文 朝堂 轻松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