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赶山记(96)

2025-09-27 评论

  他利索收了钱,往怀里一揣,笑着保证道:“这事儿交给小的办,三日之内,您就等着看好戏!”

  人走了,颜祺还不知霍凌与孙大志说了什么,霍凌捏了捏他的手指,“回去说。”

  “我手上都是油,你也不嫌脏。”

  颜祺轻嗔他一句,要给他拿帕子擦,霍凌却直接蹲在旁边舀了瓢水洗了洗。

  地上的积水顺着沿街水沟溜走,他站起身瞄了一眼朝奉口的方向。

  “那汉子你为何不交给包打听去找人对付?”

  颜祺跟着忧心道:“那人多半也年轻力壮的,你不是想过去和他打一架吧?”

  “那样错的就是我了,官差一来,我还得给他赔钱。”

  霍凌看起来格外淡定,“今天太晚了,咱们先做生意,不然过午到家怕是都要天黑了。”

  肉馅饼和素馅饼共卖了一百二十个,其中肉馅的五十个,素馅的七十个,再算上送出去的,总数还要再加十个。

  假如都按着正价卖,能卖出七钱半的银子,实际上少不得让个一文两文的,即使如此,到手的铜子加起来也有七钱多。

  而别看肉馅饼用的本钱更多了,实际纯利也要多些,一个能净赚两文,素馅的只能赚一文。

  “刚开始做馅饼生意的那会儿,还想着入冬后一天能卖四五十个,就很好了,现在直接翻了个番。”

  颜祺满心欢喜地把铜板装好,腰间的钱袋鼓鼓的,沉沉的,一晃都是“哗哗”钱响。

  “今日尝过那几家的馅饼,咱们也心里有数了,只要保证滋味不变,这绝对是门长久营生。”

  霍凌此时想到,今天还只是三家跟风效仿,今后会不会更多?

  保家镇不大却也不小,要是教训了那老夫郎,明日又冒出个老汉、老婆子,一样难办。

  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

  雪季足足五个月,或许最该做的,是趁这段时间把名头打出去,教人知道这处才是正经的“城隍庙馅饼”。

  他看向不远处的城隍庙门,忽而冒出个新鲜的念头。

  当日回到家,霍凌跟哥嫂说明了自己的打算,请他俩做个参谋。

  “过几天就是十月半下元节,年年这时城隍庙都有谢太岁的法会,镇上几乎家家都要去,到时庙里道长们还会在门前设粥棚施福粥。既然镇上说起我们的馅饼摊,都唤‘城隍庙门前那家’,不妨就沾上这份光,坐实了这招牌字号,施粥那日,城隍庙施粥,我们施素馅饼,不似施粥人人都能领,素馅饼单给贫苦人。”

  颜祺在回来的路上已经听霍凌说了这主意,现下满心只有对霍凌的佩服。

  他的脑子也就在做吃食上还算好用,在别的地方远不如霍凌灵光。

  虽说送饼是花钱的,可一来能宣扬生意,二来也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两件事合在一起,过了那日,来往城隍庙的镇上人定都知晓他们的馅饼摊将会在整个雪季里天天出摊的消息。

  霍峰和叶素萍也说这办法好,两人虽没做过生意,却也想得明白个中道理。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做生意,有些时候就得大方点儿。”

  叶素萍说罢,问道:“只是你们馅饼的本钱不便宜,送少了,怕是没多久就送完了,送多了,花的钱也多。”

  颜祺此时开口道:“我和霍凌算了笔账,素馅饼的本钱姑且算四文,是按韭菜、木耳、豆腐、鸡蛋的卖价来的,实际更低,因家里种的韭菜和上山采的木耳都多到一时半会儿用不完,豆腐价廉,可以忽略不计,也就剩下鸡蛋,我们攒的那份蛋用完了,向大嫂你买了些。”

  霍峰听到这里,后知后觉道:“我懂了,送出去的馅饼本钱还能往下降,因为那日只能送纯素饼,连鸡蛋都不能有!”

  叶素萍也跟着恍然大悟,“你不说我都忘了,出家人的荤素和咱们不太一样,鸡蛋也算荤食,不能沾。”

  霍凌颔首,“就像大嫂说的,送少了不像话,送多了本钱高,人也疲累,我和小祺商定,就送前一百个,后面的卖饼所得,也全数拿去庙里做法事,给家里的祖先祈祈福。”

  叶素萍设想一番那热闹场面,遗憾道:“城隍庙逢法会,永远是人挤人,鞋都能给你踩掉,我是去不得了,让你大哥带着英子去凑个热闹,还能给你们帮帮忙。”

  又说齐红梅两口子肯定要带着孩子去,她跟不知情的颜祺道:“你红梅嫂今年是本命年,犯太岁,还特地去城隍庙请了化太岁的文疏回来。”

  颜祺忍不住问:“真的有用么?”

  “那当然,城隍庙最是灵的,犯太岁的这一年诸事不顺,可你看你红梅嫂,不也是好好的。”

  她提醒颜祺,“明年是龙年,可就是老二的本命年了。”

  颜祺遂记下来,想着正月里时也要记得去趟庙里,给霍凌化太岁。

 

 

第75章 好兄弟

  十月半施饼是个大事, 既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次日霍凌打量自家摊位,左看右看, 总觉得还缺个布招子。

  “镇上识字的人比村里多, 要是有个布招子, 在街上也更醒目,来买的人都会看一眼, 看多了就记住了。”

  颜祺点头道:“确实,我见镇上不少没有铺面的摊贩也会在摊子前立招子,像是卖馄饨的、卖刀剪的、卖炙肉的几家都有。”

  他路过时观察过,布招子不难做, 无非是扯一块布锁了边,在上面绣出字来, 只是难在要找人题字。

  图样大,布料粗, 刺绣方面不需多精细。

  “要是有现成的字样, 十月半之前,我夜里赶赶工就能绣出来,不过咱们要起个什么名?”

  颜祺说罢, 不禁笑了笑,没想到有朝一日,他们的小摊儿也要有能打在招牌上的字号。

  “叫城隍庙馅饼行不?犯不犯忌讳?”

  这么叫是最好记的, 然而他有些担心城隍庙里的道长不愿意。

  “怕是不太行。”

  霍凌顿了顿道:“不如叫庙前街馅饼,依旧能和城隍庙搭上关系。”

  “这个好。”

  颜祺弯了弯眸子, 高兴道:“那咱们是不是还要找个人题字?我看街上有代写书信的书生,只是不知要什么价钱。”

  这一点霍凌早有打算,“不必那么费事, 莫忘了红梅嫂子家就有个读书郎,也不需写得多好,能让识字的看清就是了,且说实话,好不好的,咱们也分辨不出。”

  “是春树?我倒是差点忘了。”

  他感慨道:“齐大哥和红梅嫂子当真是厉害,能供出一个读书郎。”

  土里刨食的泥腿子门户,能出个会读书的可谓祖坟冒青烟,再有一二功名傍身,家里几代都能跟着沾光。

  “三家屯那个学塾也收姑娘和哥儿,但只要满六岁的,怕年纪太小没定性,姑娘哥儿本就考不得功名,要是学个几天就被叫回家,夫子岂不是白费工夫。”

  提到这个话题,霍凌道:“大哥大嫂早就决定,等英子到了岁数时就把她送过去,还能和冬花儿做个伴。”

  颜祺惊讶道:“竟有学塾肯收姑娘和小哥儿?看来这夫子不是那等老古板。”

  “那老童生在十里八乡口碑不错,早年里还教出过一个秀才,正在镇上教书。”

  两人刚刚为了比划摆布招子的地方,站到了摊子前面去,这会儿有人赶着驴车经过,霍凌牵着颜祺的胳膊,两人一齐避开,而后接着道:“以前我和大哥都没成亲时,就说以后有了孩子,定要攒钱送孩子去念书,不为考功名,只为识得几个大字,不做睁眼瞎。”

  他向颜祺道:“现今我还是这么想,等咱们有了孩子,无论是哥儿还是小子,都送去念书,能念出名堂最好,念不出也不妨事,过个几年认足了字,不想念了就回家来,想种地就种地,想赶山就赶山,想做别的,要是真有那本事,也尽管去做。”

  供孩子读书并不是简单事,笔墨书本都是金贵东西,多少有些许天分的,寒窗苦读多年尚且考不出名堂,害得家里白白花销,故而肯送与科举无缘的姑娘小哥儿去念书的人家十分难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菇菇弗斯 布衣生活 种田文 美食文 甜宠文 赶山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