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徐立秋道。
赵景清琢磨了会儿,大手一挥,“招五人吧。”
徐立秋意外,“会不会太多了?”
赵景清解释:“不多,大姐和许阿叔我要调走。”
两人是他想培养的左膀右臂,现下熟悉各项豆制品的做法,要调去做其他的。再者……以姜夫人雷厉风行的行事,赵景清猜测,清河县应当很快会有消息传来,届时供货量会大幅增加。
第二天,豆腐坊招工启示贴了出去,当天便招足了人手。
新工人开始上工,赵景清安排袁月和林翠娥一道去卖豆腐,而许常英则由赵景清亲自带着,接触坊内各项账目。
如此一来,两人心里皆明白自己的位置。
袁月主外,许常英主内。
两人去处方安排妥当,清河县果真传来消息,道可以给万寿酒楼送货,一并传来的还有送货清单。
与万福酒楼相比,万寿酒楼所需豆腐及豆制品的量翻了两倍,可见是个规模巨大的大酒楼。幸而提前招人,坊内人手足,石磨、驴子足够,忙不过来时能叫张兴等几个送货的暂且顶上,一切仅仅有条的进行。
只是清河县进货量大,大柱一人一架驴子无法完成全部送货,袁牧先行顶上。赵景清紧急拟了张招工启示贴出去。
……
从三月初至三月尾,姜夫人拢共将四家酒楼收入麾下,所需供货量暴增。
豆腐坊不停招人添用具,忙得连轴转,成功完成供货。
月底,赵景清进行盘点,石磨新增八个,驴子买入十一头,豆腐闸新增两架,工人多了十二人,其中三人是送货工,其余皆是在作坊做事。
月初时,新扩建的作坊显得空旷,而如今,变得满满当当。
豆腐坊驴车往来络绎不绝。
赵景清同关胜道:“可以借势在清河县跑生意了。”
为包括万福酒楼在内的五家姜家名下酒楼供货,赵氏豆腐坊在清河县,已然有了姓名。
关胜应下,次日便带着手下三人去清河县跑生意。
这一次,他们登门酒楼、食肆,报出豆腐坊名号,得到了全然不同的待遇,对方态度变得友好。生意能否成功还有得磨,但不是一来就被赶出门,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
与此同时,赵景清和袁牧找到孙佑,牙行那位帮他们联络买下豆腐坊院子的牙人。
赵景清开门见山,“你有清河县的户源吗?我想买一处作坊,租也行。”
清河县供货量巨大,日日送货耗时近两个时辰,路上不可避免存在损耗,赵景清和袁牧商量后,打算在清河县开设豆腐作坊。
最初姜夫人给豆腐坊送生意时,两人计划里便有了这一想法,只不过,比他们设想的来得更快。
“清河县?买?!”孙佑目瞪口呆,这两小夫夫生意发展那么快吗,竟然打算在清河县买入房产,纵使内心波涛汹涌,孙佑仍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我手上没有,但我有位堂兄弟在清河县当牙人,你们想买何种作坊,我让他帮忙留意。”
赵景清道:“城外,价格便宜,通行方便,和小罗湾这处差不多即可。没有便租这一类型的。”
“成,我让堂兄留意。”孙佑应下。
-----------------------
作者有话说:感谢宝宝们订阅支持呀[红心][红心][红心]
第86章
和孙佑说好, 夫夫二人离开牙行,驾上驴车慢悠悠回家。
赵景清有身孕在身,袁牧驾车极为稳当, 担心颠着他, 车板上甚至放置了一个蒲团, 垫了棉花垫子,赵景清坐着软乎乎的, 半点也颠不着。
回家路上,二人商量在清河县开设作坊要做些啥准备。驴子骡马石磨等东西是最不用操心的,有钱就能买,主要是做工的人手。
袁牧道:“清河县恁大,招工启示贴出去, 肯定很快就能招到。”
赵景清也是这么个想法, 但他于生意上的考量要多一点, “做工人手在清河县招, 但做酸浆水这些个东西的人, 我想从小罗湾这边带去。”
做生意对手不会少, 新招的人不值得信赖,做豆腐的秘诀,赵景清不愿轻易教授出去。也就他们在小镇上, 且生意刚有起色, 身后便有了靠山, 才没麻烦找上门。
若不是姜夫人对黄家的杀鸡儆猴, 赵景清知道, 盯着他们这门小生意的人可不少。他们无权无势,再好欺负不过。而在清河县,纵使姜夫人能力再大, 那处也不是她的一言堂。
赵景清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添,小心驶得万年船的道理。
“那得多出工钱。”袁牧一点就透,“多出便多出,信得过的人用着才趁手。”
作坊内工人不是小罗湾的,便是山阳镇的,让人背井离乡去清河县做工,少不得要加工钱。
赵景清道:“我寻思着去三个人就成,多出的工钱算不得什么,等回去便问问他们谁愿意去。”
“今儿回去拟张招工启示贴出去,这边又得招人了。”袁牧心下不由感叹,这两月他们作坊招工的启示没断过,想起娘前些日子随口说的话,袁牧忍不住笑道,“咱们可抢了牙行不少生意。”
“怎么说?”赵景清好奇,他们哪抢得了牙行的生意,这不还找上门让他们帮忙看地方。
“之前不少铺子托牙行帮忙招工,现在都学着咱们,招工启示往门板上贴。”袁牧解答,想想这个法子不错,能看懂招工启示的人,最起码认得几个字,聘来做工,学得也更快。
赵景清听乐了,“那他们之前的钱叫牙行白赚了。”
驴车缓缓驶过官道,两人从说正事转到闲聊,不时发出几声浅笑。
正值春日,阳光和煦暖意融融,官道两旁不知名的野花盛开,随风摇曳,绚丽又可爱。
隔日下工时间,赵景清将所有人召集在一处,说了自己的打算,“清河县那边去三人,可有愿意去的?工钱方面,定不会亏待你们。”
一时之间,下首二十余个工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拿不定主意。
豆腐坊里做工的多是妇人和夫郎,只压制豆腐干和豆皮这要下大力气的活计,是两个男人。他们丈夫儿子在这儿,家便在这儿,要离开家去清河县做工,就算要涨工钱,也一时做不出抉择。
赵景清不催促,只叫他们慢慢考虑。
徐立秋眉头微皱,目光看过赵景清,又移向袁月和许常英,脑子里在快速的权衡。
之前东家历练这两人,他疑惑是为何,现在看明白了。东家要在清河县开设新作坊,东家定是要亲力亲为,小罗湾这边便是交给他们二人。他现在是个小管事,办事得力,工钱渐渐涨到二两,但要再涨几乎不可能。头顶压着两人,他也不可能再爬得上去。
倒不如和东家去清河县,一来头顶是东家,他又是一直跟着的老人,待遇和地位或许能涨涨;二来方便他家狗儿读书,在豆腐坊做工这些时日,他攒下不少钱,有了钱,男孩子读书才是正道,若是能考取功名再好不过,若是读得不好,会读书识字亦能找到一份谋生的好活计。
徐立秋想明白后,当即开口道:“东家,我愿意随你去清河县。”
“成。”赵景清虽意外,但还是答应下来,徐立秋要走,作坊内部管理刚好有许常英顶上,他紧接着问,“还有两人,有要去的吗?”
一个夫郎道:“东家,我去。”家里公婆闹心得紧,他倒不如出去躲个清静,等手里赚了钱,还怕他们不听话?
又有一个妇人道:“东家,我也去。”
赵景清道:“那便你们三人,我招几人来顶你们的活计,你们好生交接,也同家里人说一声,过些时日清河县那边定下来,你们便随我过去。”
“好。”
下午,新招的三人便定下来,次日开始上工。
眨眼便进入四月,清明时节雨纷纷,天穹黑沉沉的,不时便要飘一会儿雨丝,地上湿漉漉的没个干的时候,加之微风吹拂,凉飕飕的。
袁牧千叮咛万嘱咐,让景清添件衣裳,又叫他少出去走动,当心脚下滑。赵景清好不容易有了个小宝宝,不用袁牧说,他也是要万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