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地睁开眼,秦晓的笑容又在脑中浮现,黎耀祖喃喃道:“为什么没有死?”
一个烫着头发、额前留着几根前刘海的少妇看了他一眼,托着他的颈喂他喝水。原来,他在昏睡中喝下的不是孟婆汤。
几日后,黎耀祖的身体复原。少妇为他准备了简单的行李,把他送上开往北平的火车。临开车前,递给他一封信,说了他们见面后的第一句话:“按信上的地址去找方大姐,她会为你安排一切。那个人让我转告你,大隐隐于市,在那里你很安全。”
火车隆隆地开动了,“上海站”三个字一闪而过。展开那封信,只有一个陌生的地址和门牌号,虽然没有其他言辞和落款,字迹却无庸置疑是秦晓的。黎耀祖把那张纸撕成碎屑抛向窗外。一群白蝴蝶在风中飞过,转眼便消失无踪。
1949年3月,共产党接管提篮桥监狱,对狱中在押的汉jian进行重新登记。一份服刑人员名单记录着:黎耀祖,男,25岁,因伤寒病医治无效于1949年1月17日死亡。
--完--
我的话:
1、关于邓墨云的死亡。
虽然我和junlan是为数不多的秦邓恋支持者,但以邓大叔在76号的地位,他必须死。我觉得我让他死得还算美观,起码比史料中好。
2、关于秦晓的身份。
先简单介绍一下: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下面有两个特务处:原属国民党中央党部的第一处,改组为中央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原属复兴社的第二处,改组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汪jīng卫还都南京后,不仅组织结构,连党旗党徽也尽量与重庆方面一致,以突出正牌。所以当时有南京军统和重庆军统之分。秦晓是重庆军统。
为什么要设定秦晓是军统特工而不是别的什么抗日组织的成员?因为粗看过一些军统训练班的资料,包括息烽和杭州两处训练营的课程安排,发现军统的特工训练在当时是最严谨、规范的,其中大量内容借鉴了德国等军事先进国家。除了像大学一样开设qíng报系、行动系、电讯系、警政系、外语系之外,体能训练、政治训练、心理素质和忠诚度并重。以秦晓的表现来看,他必须是一名受过正规训练的特工,而不是普通的热血青年。他在邓大叔身边时是一名典型的特工,和小黎在一起后,虽然感qíng有所挣扎,但并没有影响他完成任务。他把手伸进小黎的枕下时,他的任务就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如果不是国民党决定放弃监狱,他恐怕真的要等小黎20年。
3、关于美男计。
为什么一定要以身体换取qíng报?这不是没有根据。76号特工部部长丁默屯的qíng妇郑苹如,就是中统局特工。因为身份bào露,被丁默屯下令枪毙。特工训练中包括这一项。
4、关于文章。
这篇文有很多缺点,最明显就是缺少上海味。如果以“我没有上海的生活经历”作借口,那绝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资料和文字功力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点。很遗憾,经历和功力都是我所欠缺的。好在我有耐力,我会一直努力,不断修改。如果大家对小睫的任何一篇文有任何意见,都可以指出来。因为完结文的修改工作,我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改文对我来说,就像关上门练琴,翻来覆去地磨是为了提高自己,希望下次登台时,观众能少一分失望,我能少一分遗憾。
第11章 番外1
1953年9月,北平在几年前已经更名为北京。黎耀祖也已经变成黎一新,是天坛公园绿化队的一名园艺工人。他当时流落北京街头,好心的同志帮助他找到这份工作,在公园东北角的宿舍里也有了一个栖身之所。绿化队的同志都知道,他因为一次高烧烧坏了脑子,过去的记忆都忘掉了,只记得自己姓黎。报户口时派处所的同志说,如今中国焕然一新,你不如就叫黎一新吧。
没有人知道,黎一新是多么希望自己真的失忆,那他就不会在午夜梦回时想起那个人,也就不会被过往的爱恨咬噬着心脏难以入眠。
下午,他正在修剪那些盆栽的蝴蝶花,绿化队的队长要他下班后去一趟西四新华书店,他们订的那套《消灭病虫害》到货了。
过了5点,黎耀祖骑上自行车直奔西四。书店里人不少,几个店员正忙着上货,诺大的店堂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咨询的人,他只好挤到科教类的书架前自己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