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兄上面所写,你所在的那家公司, 其实是很多央企和地方金融机构的缩影。
对于个人来说残酷了一点,除了天生准备吃官饭的人,这些读过点书的人当初还是希望成就事业,为岗位负责,为事业负责的。
我的一个老上级,六十年代北大毕业生,被白白关押了五年,我前几年见到他,说是在申请国家赔偿。这五年中老父亲也去世了,他把无罪的证明放在老父亲的骨灰盒前面,也是比你小得多的的一个案子,被坏人冤枉的。
那几年,体制外的人勾结体制内的人,看准机会和人缘,挖墙角,想尽办法合法窃取国有资产,搞到了他们当初的第一桶金,现在成了风云人物,在财经讲坛上夸夸其谈。
国家把责任推到那些替罪羊身上,这是时代的悲剧,制度的悲剧。无论把谁放到你这岗位,似乎都避免不了这种结局。除非你有通天的本事逃脱,除非你刚上任就准备好出逃的护照。我的朋友中现在逃在外的,有好几个人已经在国外成家生子。
新làng博客匿名网友:
如果历史能重演的话,相信你让它破产也不会去搞什么下放!
(我的回复:如果不想做事,我那么年轻又何以取得那么高的职位?所谓成也萧河、败也萧河,就是这个道理。)
新làng博客匿名网友:
这种日子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通过动作语言等详细的细节描写,我们能真实感受到作者的痛苦与无奈。自古英雄多磨难哪。
新làng博客留言网友“木三”:
还是俗话说得好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你太相信人了,一点防备也没有。
新làng博客留言网友“阿询”:
一般人经受不起检察机关的恐吓,你周围的人都避开你,是因为他们都受到检察机关严厉警告的。我跟你一样能理解、宽容他们。写得非常好。把真实展现给大家。毛主席说过“群众的眼睛的雪亮的……”读者自有分辨能力。
新làng博客匿名网友:
程董有仕途一帆风顺、年轻气盛者的通病,终于在细节上出了问题。只是这个跤栽的太大,没法翻身了;如果不是栽这么大的跤,出这类问题、有了一点挫折,对他事业、仕途是有好处的。
网友jīng彩评论摘编(六)
新làng博客留言网友“林泉散人”:
本来程董也就是两点失误,充其量只是失察的责任,按常规算不得很大错误,更谈不上刑责,但由于他官场、仕途太顺,忽视了对人xing和利益切身度的研究,才有了这样“太天真、太自信、太乐观”的表现,导致小河翻船。
我理解的这两点失误不知道对不对:1、因记忆错误撕毁小金库的原始作证;2、对刘心宇股票cao作的失察。
正如博主站在程董立场上回复评论的时说的:大公司百事纷繁,很难做到事无巨细,这些细节问题,作为总、董和党委书记,他难以事事详查。
因此,即使程董不是在这两件事qíng上失察,也会在其他类似的事qíng上失察,犯这样错误的机会很多。套一句周总理的话: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处处小心。当一个总董,与当一位总理一样,很难很难,只能周公吐哺、诸葛尽瘁。
但如果说程董在这个位置上,总是要犯错误的,那也未必。
从事qíng刚见端倪、部下亲信就开始离心离德来看,其中钱副总家属、刘心宇等人的怨言是“你犯了错误,却把责任推到我身上”,可以看出,程董在公司管理上还是有些破绽,没有实现“分权分责、责权一致”。程董大权在握,分权不够,部下的责任也就有若gān不明晰之处。责权不一致,将会导致“不负责”的后果。现今下官场里那么多不负责任的官僚,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权责不一致所致。当然,这个传统,是伟大领袖当年留给我们的遗产,谁也不能为此负全责(当是时,“功劳都是毛的,而错误都是刘、邓、林等人的”)。
文章写的很真实!如果说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真实,那么可以认为,博主此文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如此真实的披露自己的故事,这种勇气和胸怀,在我们芸芸众生中,鲜见一如凤毛麟角,更遑论官场当事人了。
(我的回复:谢谢兄台指教。您的分析十分jīng辟。不过,当年国有企业改革qíng况真是一言难尽。后面我会补充一些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