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灭_作者:百户千灯(7)

2017-02-21 百户千灯

  同样,遇到好感度高的声音时,徐祈清也会觉得那些起伏的频率和波段更加可爱。

  不过,极端的qíng况总是少数,喜好和不喜的音色同样少有。高考完之后,徐祈清曾经翻过很多免费或付费的音库,既为寻找素材,也是自己的消遣。在数量庞大的自然声和人工声音中,让他格外留意的声音并不算太多。

  而令徐祈清第一次抛开好感度的丈量方法,直白地产生了“喜欢”qíng绪的声音,却是一段法语的视频旁白。

  那个声音,徐祈清已经无法用自己一贯的辨别方式去描述,他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喻体去形容比照,唯一仅剩的只有一种感觉――

  它,怎么能,这么好听??

  起承的方式,吐字的节奏,停顿的分寸,平时这类细节有一项相符就足以刷高他的好感度,但是在这个声音中,这些完美契合他喜好的细节已经无足轻重了,因为这个音色,实在是,实在是太好听了……

  徐祈清把外放换成耳机,听了一句后直接抱着平板,默默地扑进chuáng铺打了一个滚。

  …… (><*)

  视频是徐祈清在搜集学校资料是找到的一个商学院的宣传短片,时长一分五十四秒,等他把视频下载好分出音轨,就只剩了一分十三秒的纯音频。徐祈清把音段导入手机里,一直到飞往法国的航班上,他还在用蓝牙耳机听这一段。

  以前在做平面和排版时,他习惯于听一些雨声之类的自然音,之后他再需要戴耳机时,就习惯将这段标记为“A”的声音调出作为背景声。反正他的电子设备,都默认设为名称排序。

  这段声频,就是他在准备出国和大学入学后听了四年半的声音。除此以外,徐祈清再找不出更符合那个有关「习惯」问题的答案了。

  穆衍的声音和A先生的音色有三分相似。但徐祈清非常肯定,它们并不属于同一个人。

  徐祈清一直认为A先生是个法国人,选择U大时,这个因素也是有加分的。但遇到穆衍,倒是让他对这个想法产生了动摇。

  穆衍挂掉电话,回过头就看见了自己这位新来的舍友。他对徐祈清的第一印象显然也非常不错,先用英语打过招呼后,随即弯起唇角:“中国人?”

  “你好。”徐祈清用中文回道:“我是徐祈清,请多指教。”

  和舍友的相处很融洽,接连而来的课业学习更是重头。U大拥有一个供校内使用的大型素材库,以及众多付费素材库的试用权。徐祈清在权限对新生开放后的第一时间里进入了其中。

  对于大多数声音素材来说,分类的依据是按照用途或是特征来分,单纯依靠音质很难直接搜索。徐祈清在使用素材的同时,一边也在寻找A先生是否有其他音频。

  足足翻了四个月,他才从一个小型的付费音库中找到了同一个声音。

  这次的音频完全是按照素材来制作的,徐祈清听到自己反复听了五个月的声音念出地铁的安全提示语时,忍不住弯了弯嘴角。

  作者有话要说:  爱清清,爱生活。

  ☆、习惯过去式(二)

  自古微胖出男神音。

  一个人在发声时,音域和气息都会受形体的影响。胸腔与丹田的轮廓也会对发声产生限制。因此,在徐祈清一开始的设想中,A先生大概是一位微微发福的中年人,谈吐有度,其貌不扬,极富个人魅力。

  其实声音受年龄的影响并不大,只是,A先生的音色中所饱含的魅力是年轻人中所少有的,因此,徐祈清才会下意识将其圈定为中年人。但这也仅仅是放空思绪时的思维发散,更多的时候,徐祈清都将这两段音频作为自己练习cao作或需要灵感时的背景音,声音之外的事,他少有关注。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的jīng力更多地放在了自己的专业和技能上。U大的学习模式与国内高中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个适应的过渡期徐祈清过的也颇为艰难。

  因为入学之前对设计只有业余的了解和接触,徐祈清在学习课程时,一面要应对语言的差异,一面又要接触大量的专业模式与软件cao作,才能磕绊着跟上教授的思维和传授。对于原本习惯早睡早起的他来说,时常的熬夜甚至通宵都不得已成为了必须。

  原本平日待人友善、睡眠时非常安静的徐祈清,在熬夜整理笔记或是赶工的时候,心qíng总会变得格外的不好。

  就差在旁边立个警示牌:易怒,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