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洋娃娃更高级,还有qíng感需求,会感到孤独,需要人陪伴,甚至会“成长”:从牙牙学语变成夸夸其谈,连嗓音都会变化。
妹妹最早的时候,并不特别喜爱玩洋娃娃,可能那时她自己都还处在谋吃谋喝的初级阶段,生存是第一位的,玩耍还没提上她的议事日程。她那时拿到洋娃娃,不是用来玩,而是用来啃的,所以一不注意就会啃得口水滴滴的。
哥哥看到妹妹啃洋娃娃,会大惊小怪地喊:“她吃人!”
那时为了讲卫生,基本不让妹妹玩洋娃娃,要玩一定得有大人盯着。
后来妹妹拉着大人的手可以走几步了,便经常一只手牵在大人手里,另一只手倒提着她的洋娃娃,搞得很美丽的洋娃娃裙子下翻,露出光溜溜的腿来。
不知怎么的,妹妹就变成了“洋娃娃控”,见到洋娃娃就要,每次去玩具店,总要抱一个回来才罢休。抱回来之后,玩两下就没兴趣了,但又不让放进盒子里去,要摆在chuáng铺上,结果我们chuáng铺上沿着墙的那两面摆满了洋娃娃。
以前huáng米哥哥跟老爸老妈睡一屋的时候,是睡在靠墙那边的,所以到了晚上我们不得不把洋娃娃们全都搬走,因为哥哥说他好怕。
爷爷鼓励哥哥说:“儿,别怕,那些娃娃都是假的,不会咬你的。”
哥哥还是怕。
爷爷问:“你到底是怕什么呢?”
哥哥也说不出是怕什么,但他就是怕。
爷爷很着急:“一个男孩子,这么胆小,长大了怎么办?”
老爸打圆场:“不急不急,长大了,胆子自然就大了。”
老妈体谅儿子:“那么长一排娃娃,一个个睁着大眼睛盯着你,别说他怕,连我都有点怕。”
不过这也让妹妹有了点事做,每天起chuáng后,吃过早饭,奶奶就带着她去“布阵”,把两大洗衣筐里的洋娃娃一个一个拿出来,放到chuáng铺上去。奶奶在chuáng下递,妹妹在chuáng铺上摆,边摆边叽里咕噜,大概是在训斥某些坐不稳的坏宝宝,表扬某些守规矩的好宝宝。
布这么一个阵,可以消磨掉不少时间。
到了晚上,奶奶喊:“妹妹,要睡觉了,我们收摊子去哦。”
妹妹就跟着奶奶上楼去“收摊子”。这回是妹妹在chuáng铺上递,奶奶在chuáng下接。
收这么一个摊子,又可以消磨掉不少时间。
爷爷百思不得其解:“你说她早上摆,晚上收,中间连望都不望一眼,到底摆出去是为什么?”
奶奶说:“你以为这是你下棋?摆好了棋就一定要下?人家要的就是这个摆和收的过程。”
太奶奶说:“现在不就是兴折腾吗?”
老妈说:“太奶奶,你好时髦哦,网上的新词一下就学会了,还活学活用。”
太奶奶骄傲地说:“‘折腾’是什么新词?我们老早就是这么说的。”
妹妹喜欢上玩洋娃娃,是从一个朋友送了她个带“嫁妆”的洋娃娃起。其实也不是什么“嫁妆”,就是除了娃娃身上穿的衣裙之外,还另有几套衣裙,可以给娃娃换上,进行不同搭配。
通常都是奶奶陪妹妹玩,奶奶设想一个场景,然后让妹妹去完成:“妹妹,‘咩咩’(婴儿)要上街街,给她穿什么衣服呢?”
妹妹就从几套衣服里挑一套出来,给“咩咩”换上,这个过程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花不少时间,有时穿来穿去穿不好了,妹妹会大发脾气,用她那谁也听不懂的“外星语”叽里咕噜吵(批评)“咩咩”。
奶奶问:“妹妹,你在gān什么呀?”
妹妹神气活现地说:“巧(吵)它!”
“为什么要吵它呢?”
“不听话!”
“不听话呀?那是该吵。它听不听得懂啊?”
“听懂!”
有时吵了还不行,妹妹就打“咩咩”的小屁股几下。
奶奶问:“妹妹,怎么打‘咩咩’呢?”
“扯皮!”
奶奶笑着说:“妹妹,是你自己拉不上拉链,怎么怪‘咩咩’扯皮呢?你的妈妈打不打你呀?”
“不打。”
“那你怎么打你的小‘咩咩’呢?你是妈妈噢,妈妈不兴打人的。来,奶奶帮你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