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现在就是这样,如果是一般人,肯定要六神无主了。但艾米不,她好像有第七神一样,很有把握一定有办法洗刷Allan的杀人罪名。
她读过的侦探小说qíng节唰唰地飞进她的脑海,那些名词术语一个个显得那么亲切:“谋杀”,“作案”,“嫌疑犯”,“凶手”,“不在现场”,“动机”,“时机”,“证人”,“旁证”,“物证”等等。平时爱看侦探小说,想不到在现实生活中竟然用上了。
她最喜欢看的侦探小说是那种被称为“推理小说”类的,她最喜欢的推理小说作家是英国的阿加莎
克里斯蒂,因为阿的小说都是运用逻辑推理破案的。通常的qíng况是,谋杀案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比如火车上,游轮上,凶手不可能逃离现场,只能是火车上或者游轮上的某个人。小说的高妙之处就是所有的线索从一开始就都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读者就是推不出罪犯是谁。推不出的原因,一是因为作者同时给了很多虚假的线索,误导读者,另一个原因就是犯罪的动机往往很隐秘,读者不知道,或者罪犯有非常过硬的不在现场的证据。
艾米读阿加莎的小说的时候,都是坚决不提前看最后的结果,而是自己一步一步地推理,争取自己能把罪犯给“推”出来。刚开始看的几部,她推不出来,一推就被作者误导,推到一个无罪的人身上去了。但多看几部,掌握了作者的思维方式,最后也能推出来了。所以她对自己的推理能力非常自信,觉得自己经过这样缜密的推理训练,推出杀害Jane的真凶,是不成问题的。
杀人第一要有动机,第二要有时机。谁有杀害Jane的动机?她觉得首当其冲的应该是那个追求过Jane的组织部年轻gān部。那个家伙到Jane家来找过她好几次,但Jane都不在家,说明只是那人一厢qíng愿,搞不好Jane是故意躲出去的。一个组织部的gān部,吃了这样的闭门羹,面子上是很过不去的,自尊心是很受伤害的。也许上个星期五的晚上,他又来纠缠Jane,而Jane至死不从,于是那个家伙动了杀机。又因为他是组织部的,自然认识不少官场上的人,串通公安局,把Allan抓去做个替死鬼。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证明是组织部的那个家伙gān的呢?艾米想了一会儿,觉得从这头着手太麻烦,现在还是先证明Allan不是凶手。只要把Allan洗刷了,剩下的就不关她的事了。
Allan有没有动机呢?他为什么要杀Jane?难道像那个围观的中年女人说的那样,因为他把Jane的肚子搞大了?如果真是搞大了,他肯定舍不得杀Jane了,因为他那么爱孩子,他还不把Jane当个宝贝捧在手里?她不相信Allan跟Jane有那种关系,如果有的话,那么Jane看到她跟Allan关在屋子里打仗,还不醋xing大发?还请她吃饭?如果换了她的话,吃了Jane还差不多。
如果他跟Jane没那个关系,他更没动机杀Jane了。他现在马上就要到深圳去工作了,正是chūn风得意的时候,为什么要去杀人?
动机消除了,剩下的就是时机了。Allan那天晚上应该有不在现场的证据,因为他跟另外四个人待在一起,只要把那四个人找来问问,就很清楚了。她觉得公安局那些家伙真是吃gān饭的,如果这事jiāo给她来办,肯定是三下五除二,就能水落石出了。
艾米决定回家一趟,她知道老丁上个星期五晚上是跟Allan在一起的,肯定可以为Allan作证。她不知道Jane是什么时候出事的,但她记得妈妈说过Jane在八点多钟时往她家打过电话,那就是说Jane在那之前是活着的。她估计Jane的父母那晚不在家,不然就不会发生那个悲剧。
但Jane的父母是睡得很早的人,所以那晚除非是Jane的父母没回来,不然就会是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回来了。Jane的父母那晚肯定回了家的,不然就不可能当晚就发现Jane出事了。不管怎么说,Jane的死发生在八点多钟到Jane的父母回来之间,应该不超过十二点。
Allan那天是近一点才到她家来的,说明他跟老丁他们在一起待到十二点以后。如果老丁出来证明Allan整晚都跟他在一起,Allan就有不在现场的证明,那不就一切水落石出了吗?这么简单的案子,还不好破?
她想这可是“烈火识真金”的机会了,这比Allan说的那些把船凿破呀,到沙漠里去考验呀,都qiáng多了。在这种关键时刻,我没有逃跑,而是跟他站在一边,而且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他洗刷了罪名。等他出来那天,肯定要动qíng地说:“艾米,是你救了我一命,我今生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