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包子与小丫头_作者:艾米(64)

2016-12-21 艾米

  太奶奶忍不住了,纠正说:“宝宝,不是‘挖服’,是‘拉服’ — ”

  huáng米不管那一套,仍然“挖服优 — 挖服优 —- 嗯嗯嗯嗯 —- 挖服优 —- ”

  太奶奶 ( 严肃地 ) :“宝宝,拉服 — ”

  huáng米 ( 认真地 ) :“挖服 — ”

  太奶奶:“跟太奶奶读:拉服 ! ”

  huáng米 ( 认真跟读 ) :“挖服 ! ”

  “拉服 ! ”

  “挖服 ! ”

  “看着太奶奶的嘴:乐 —– 啊 —– 啊 —– 啊 —- 服 ! ”

  huáng米 ( 认真而胆怯地看着太奶奶的嘴,半天不敢说话,最后试探着说 ) :“挖 — 啊 —- 啊 —- 啊 — 服 ! ”

  太奶奶差点气晕,米妈打圆场:“太奶奶,随他去吧,挖服就挖服,好多小孩子都是‘挖服’的 —- ”

  “那不行的,什么‘挖服’,听着就不 —- 顺耳 — ”

  米爸开玩笑说:“太奶奶,你是不是一听到‘伐木里’,就想到拉大锯放树的?所以一定要‘拉服’不能‘挖服’?”

  太奶奶有点恼,但听到“拉大锯”又忍不住想笑:“还真被你说中了,我一听这歌就觉得是山上伐木头的 —- ”

  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有一天,huáng米正在边玩边唱“挖服优 —- 挖服优 —- 嗯嗯嗯嗯 — 挖服优 — ”

  太奶奶大概又想到山上伐木头的场景了,忍不住打断他:“宝宝,怎么又在唱‘挖服’呢?是‘拉服’ —- ”

  huáng米正自我陶醉着呢,被太奶奶这一声断喝吓坏了,拿着玩具站在那里,恐慌地看着太奶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眼泪都要出来了。

  太奶奶一见,心疼万分,赶快把huáng米拉到怀里,痛骂自己:“太奶奶老糊涂了,吓着我儿了,来,打太奶奶 ! ( 说着在自己腿上砰砰啪啪拍了几下 ) 。宝宝,太奶奶再不吓你了,我儿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管它拉服挖服的,只要我儿高兴就好。来,我们来弹琴,唱‘挖服优’ —- ”

  艾米:你看你看爸爸的脸

  太奶奶的家乡有句老话,说会做父母的,都会让孩子有个“怕角儿”。太奶奶这个“怕角儿”读做“PA-JIO-ER”,她不知道是哪几个字,只知道大意是能让孩子敬畏惧怕的东西,相当于法律之于成年人。有了法律的威摄,成年人就有了“怕角儿”,就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如果一个人没有“怕角儿”,就会胆大包天,胡作非为。如果人人都没有“怕角儿”,天下就大乱了。

  怎么样才能让huáng米有个“怕角儿”呢?几个大人都舍不得打,也舍不得骂,一两岁的孩子,有时又没法讲道理,这个“怕角儿”还真不容易找到呢。

  听奶奶说,北美很多孩子的“怕角儿”是“TIME OUT”,据说“TIME OUT”是北美很多儿科医生和儿童教育家推崇的家庭教育方法,说是比打屁股之类的体罚好。比如孩子哭闹,就把孩子放到她/他的小chuáng里,告诉她/他如果不停止哭闹就不让她/他出来。又比如孩子跟人玩耍的时候,如果表现不好,可以把孩子带到一边去,告诉她/他如果不改正某错误,就不能回去跟大家玩。

  但“TIME OUT”似乎还不是终极“怕角儿”,还需要一个更qiáng有力的措施来保证。你叫他站墙角,如果他不站呢?你怎么惩罚他?如果你没办法惩罚他,那你的“TIME OUT”就失效了。也许只好伸出手臂把他“钉”在那里,或者打他屁屁,但那又搞成体罚了。

  米妈问奶奶:“米爸小时候的‘怕角儿’是什么?”

  奶奶回忆说:“我们没打过他,但用‘打’吓唬他还是有的,一般都是说:‘再别这样了,不然妈妈打你手手了!’”

  “那能吓得住他吗?”

  “一般都能吓得住,不过有一次忘了是为什么事,他造反了,我举起一只手,做个打人的样子,他也举起一只手,做个打人的样子。他说不了我那么长的句子,但他嘴里也呀呀吧吧地说‘打打“。我又好气又好笑,说:‘咦,你今天还不得了呢,要造反了?居然要打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