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包子与小丫头_作者:艾米(88)

2016-12-21 艾米

  老huáng又去向太奶奶调查,太奶奶说:“是不是你们的什么英语啊?我没说过‘撕烂也’。”

  艾huáng两个又朝英语上想,但怎么也想不出“ SI–LAN–YE ”应该是个什么英语单词。难道是 SLANG ?但谁也没在家里说过 SLANG 这个词,而且 SLANG 与把纸撕烂没有一丁点关系,再说 SLANG 后面也没这个“也”。

  各位猜猜,huáng米这个“撕烂也”到底是个什么来历?

  (艾米:新年快到了,我来公布答案:

  太奶奶看了有关吴京华的报道,很震动,对家里每个人都讲了几遍,而且每次都要用”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来qiáng调她对此案的看法,huáng米同学以为是”撕烂也”,一下就学了过来,并且滥用上了:) )

  huáng颜:小老乡

  这篇是太奶奶建议写的,太奶奶说:“列摸 ( 这么 ) 好玩的事你哪摸 ( 怎么 ) 不写呢?”

  老huáng解释说:“是蛮好玩的,但是因为都是关于 K 市的,怕写多了 — 人家认出来了 — ”

  “‘人嘎’ ( 人家 ) 认出来怕好得啦?我们又不聋不瞎,还怕‘人嘎’认出来?我是不会打字,我要是会打字,就用不着求你们写了 —- ”

  太奶奶一说“求”,艾huáng都慌了。

  艾米嘴巴甜,赶快讨好太奶奶:“太奶奶,如果‘脸儿’ ( ‘您’,这两个字要几乎同时读出来才有 K 市味道 ) 亲自动手,肯定比我们写得好。打字简单得很,‘脸儿’一学就会。等‘脸儿’学会打字了, 不光可以在网上写文章,还可以帮我回国应酬,反正网上已经登了我的像,是个老太太,正好跟‘脸儿’的年纪差不多 —- ”

  太奶奶有点神往,但谦虚说:“光会打字没得用的,还要懂英语才行撒 (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之类 ) 。我是不懂英语,不然的话,我真的能回国帮你给‘人嘎’签字。我的英国字写得像捉虫,但我的中国字还是写得蛮好的撒 — ”

  老huáng生怕太奶奶迷上这主意了,赶快泼冷水:“你冒名顶替,要是人家问你是如何创作某某小说的,你答得上来?”

  “我又不是个‘bàobào’ ( 傻瓜 ) ,我不晓得说‘无可奉告’?你说的‘列些’ ( 这些 ) 我都不怕,我就怕‘人嘎’用英语跟我说话,我听不懂,那就掉底子哒 ( 丢人了 ) 。算哒 ( 算了 ) ,我不过是建个议,你们想写就写,不写就算哒 — ”

  说到这份上,老huáng还敢说不写?这就遵命写下。

  这篇是关于 K 市土话的。 K 市人自然都会说 K 市话,但使用的词汇却并不完全一样,似乎年纪越大的, K 市的土产词汇越多;在家乡呆的时间越久的,使用 K 市土产词的机率越大。那些年轻的,似乎都受了学校普通话教学的影响,还有电影电视广播视频等大众媒体的影响,很多 K 市词汇都被通行的普通话词汇代替了。那些在外工作的,似乎也逐渐抛弃了家乡的土产词汇,转而使用更通行的普通话或久居的城市的方言。

  奶奶在外读书工作过一段时间,哪怕后来又回到 K 市,她的词汇中 K 市土产词汇就明显比太奶奶少得多。老huáng也是很早就到外地求学,后来又辗转到海外,平日里使用的 K 市土产词汇就更少,如果不是艾米经常钻天觅fèng地向老huáng挖掘 K 市土话,老huáng很可能都会忘掉那些说法了。

  huáng米在语言天赋方面可能更像妈妈,模仿能力很qiáng,学什么像什么。他每次模仿太奶奶说话,都能引起家人开怀大笑。他小小年纪,就能从家人的表qíng和声音里听出是赞许还是反对,而且像他妈妈小时候一样,急于讨家人欢心,所以你笑得越开心,他就模仿得越起劲。

  现在家里就huáng米和太奶奶的 K 市土话最多最地道,一老一小,你唱我和,煞是热闹。

  K 市土话说“算了”,一般都是说成“算哒”。这个“哒”跟“了”一样,没什么词义,只是个助词。 K 市人很会借助同音词来搞笑一把,所以如果 K 市人听见别人说“算哒”,而他不想算哒,他可能会开玩笑说:“蒜大?蒜大没得萝卜大”。

  当然这是指太奶奶这个级别的 K 市人,连奶奶都好像不怎么用这个表达法,老huáng就更是不用了,但huáng米却一五一十地从太奶奶那里把这句话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