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里,他看见的熟悉的唤起回忆的东西就越多,落在灶台边上的舀水用的木瓢,腐烂成条状的,灰黑色的霉斑底下隐约能看出花纹的糊墙纸,夏天睡觉用的竹床,还有落在衣柜前头的已经完全掉了颜色的挂历。
它们被留在这里,烂的,死的,被抛弃的。胡达心底挤压了十年的压抑感觉一朝反噬回来,压平了他的嘴角,压垮了他的肩膀。他终于站定下来,手里的行李袋扑通一声落在地上,掀起空气里几米高的尘灰。
“我是不是从来没有和你说过我祖母的事。”暗到几乎看不清人脸的房间里,只留下一副颓丧剪影的胡达开口对踩着他的步子进屋的吴久生说,
“我离开家乡的时候,她还活得好好的,我答应她,在大城市混出人样来了,就回来接她,到城里去,吃好的,住好的。后来我犯事进去了,那个通讯还要靠BB机的年代,她一个老人,根本不知道上哪里打听我的下落。等我改造完,重新拿出个人样出来了,她也早走了。她一直一个人,大概走的时候也是,孤零零的。我都不知道她具体是哪一年,怎么走的,就跟个混蛋似的,一点福也没让她享上,临了,连最后一面也没见上,终都没能送成。”
第三十二章
望着胡达的样子,吴久生说不出话。
他猜到了这个可能的结果,可真听胡达自己说了,依然难受,就和去世的是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一样。他迫切地想为胡达做些什么,但此情此景,到底什么样的安慰才能走到一个人的心底?那是属于胡达的过去,不能改变,不能否定,生命亲情都是人世间最厚重的东西,他不是什么不相干的路人,没法嘴巴一张就说出“一切都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这样轻飘飘的话来。
吴久生走过去,捏了捏胡达的手指。
你还有家人,不是每一个人都离你而去了,你还有我。
他觉得最起码这层意思,胡达应该是接收到了。因为在那片扬起的尘埃里,胡达转过脸来,拿闪着一点微光的眼神看了他一眼,轻轻回握住了吴久生的手。
他们在里屋的一张绷子床上过了一夜,垫着报纸,铺上带来的铺盖,和衣而眠。
第二天一早,胡达从外头搞来一把新的门锁,把大门扭曲变形的栓子修好,又到后院里去劈柴,变魔术一般在一片废墟里弄起一炉子火来,总算有了些光和热。
他拿大锅烧了热水让吴久生擦脸擦脖子,自己从拿来的行李里翻出一袋子早已准备好,包扎严实了的东西。现在他打开,吴久生才发现那是一叠黄纸,还有些纸折的元宝一类的小东西。若不是胡达当着面翻找出来,他都不会知道他俩背着那些东西在大年里穿过了半个中国。
年节里照理说是祭祖,可很少有听说真去山头的坟包前头上坟的,是有些怪。
胡达过来问吴久生介不介意,要是介意,可以不去。他是胡家的独子独孙,一个人去就可以了。
吴久生有一点不舒服,埋怨一下子写到了脸上。
“怎么还用问呢,”他噘着嘴说,“什么独子独孙,就为了把我排开,不算是你们家的人呗。”
胡达本以为他是犯了忌讳,没想到青年竟然在那个说法上较起劲来,有些始料未及。
“怎么会呢。”他诚恳地摇着头,“山里风大,阴湿,很冷。我怕你受不住。”
“你们家怎么把祖坟放在那样的地方。”
都不事先看看风水的吗,至少也选个阳面吧。那话吴久生刚想说,一下想起胡达的祖母晚景凄凉,大约是孤苦无依那么走的,没有亲属在身边,怎么会有人上心为她选个良址安葬。一想起这个,他就知道胡达一定又要难受,抿紧了嘴什么话也不说了,就抓着胡达的衣摆,也不松,一副你今天甩不脱我了,我跟你去定了的架势。
于是简单收拾和休息过后,两个人就踩着土路绕到村尾进山了。
胡达没有骗人,这样要命的季节,山里的确冷,尤其是有积水的地方,莫名一脚踩下去,激起一捧软烂的泥糊在脚上,鞋袜能全给潮乎成湿的,再走两步,就像走在冰上,脚趾头连知觉都能没有。
胡达背着吴久生走了一段,他怕青年无聊,便想着法子找些话题,和他说自己小时候的事。说村里养的几只大黑狗,其中一只是狗王,走在路上一眼就能认出来,和方圆十里的狗打架都打了个遍,还从来没有输过。也说起男孩子调皮,听家里的老人回忆当年忍饥挨饿的年代连玉米棒子里的芯子都吃得精光,就自己偷拿玉米棒把外面一层好好的粮食剥掉,芯子扔进大磨子里,磨出来粉下锅里炒,再放进嘴里干嚼,嚼得辣嗓子四处找水喝。还有到小水塘里比赛憋气,赤脚蹲在河岸的浅滩上搬石头,抓石头缝里的小螃蟹,钓小龙虾,找螺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