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接可乐的时候, 从咱们以前那出租屋里找到的。”陈珂笑望着他,“这次你别再弄丢了, 丢了就真没了。”
白原盯着这失而复得的礼物看了一会儿,忽然抱住陈珂,把头扎在他胸口默默流眼泪。
“……”陈珂等了好一会儿不见他起来,腰背都僵在一起了, 他无奈地拍了拍白原的头,开玩笑说,“差不多得了,我好歹也是有主的人了, 抱着你老板的男朋友哭,你胆子真大。”
白原闻言放开他,抹了抹眼泪说:“是是是,都听你的,我的小老板娘。”
一年又一年。
两年后的春天,陈珂在巴黎参加电影节,他刚刚凭借一部复仇题材的武侠电影获得了最佳男演员的桂冠,成为这个著名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媒体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充分表达出东方古典美学的含蓄意韵,自由豪迈的江湖情怀与孤独残酷的义士精神之间的矛盾将故事推向高潮,既有工笔的精致又有写意的留白,一场精神的洗礼与一场视觉的盛宴。
媒体对陈珂的评价是:《刺心》成就了陈珂,陈珂也成就了《刺心》。
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觉得自己看懂了的嘲讽看不懂的“缺乏艺术鉴赏能力的可怜虫活该呆在文化的荒漠”,看不懂的嘲讽假装自己看得懂的“一天不装逼就活不下去的傻逼”。
后来有媒体问陈珂关于网络争议的看法。
陈珂很巧妙地回答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片之后电影面向观众,观众的不同理解没有对错高下之分,一时的争议也不会对电影本身产生影响,一部作品的价值会由时间去证明。”
媒体又问:“那你对电影的客观评价呢?”
陈珂说:“没人会觉得自己家孩子丑。”
那做专访的女记者笑了:“不管我问什么问题,你都应对自如,而且反应很快,是不是也是三年前就准备好问题答案了?”
这个梗来源于陈珂刚刚获奖时,在巴黎参加外媒的集体访问,当时他是全程用流畅的英文回答了记者提问,在访问结束时,还说了两句法语感谢大家。
访问结束之后,有中国的媒体朋友好奇问他,没听说过你留学或者在国外常住过,平常拍戏又那么忙,怎么练的这么好的英语?
陈珂开玩笑似的说,三年前我梦见自己获了奖,醒来就把获奖感言和答记者问全都准备好,花了三天背下来,这三年时常拿出来复习,怎么可能不好?
说完又在心里加了一句,也不算骗你哦,三年前为了演电视剧跟我家方老师讨价还价,他留的作业就是英文演讲和回答记者提问。
当时方既明跟他说,你总会用到的。
今天他确实就用到了。
在山间别墅里接受方既明的魔鬼训练,那时候方既明跟他说,现在你读的书,看的电影,做的练习,早晚会用到的。
在那间意大利裁缝开的店里,方既明带着他去做人生中第一套正装,那时候方既明也跟他说,暂时穿不着,早晚会用到。
今日得到的一切,无上的荣耀,无数的赞扬,都是那个男人昨日的期许。
你早晚可以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我一直如此坚信。
这句话不必宣之于口,陈珂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早已体会到了,他带着这份信任一路走来,终于站上了梦想中的舞台。
而且还早,不算晚。
在领奖台上,万众欢腾之中,陈珂反而显得出乎意料的平静,他接过沉甸甸的奖杯,拿过话筒,感谢了该感谢的人,然后对所有人说,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刺心》这部电影讲的是古代侠义之士的复仇和报恩,他脱胎于中国史书上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武士叫做豫让,他是智伯的家臣,后来智伯被敌国所灭,豫让发誓要为他复仇。为此,他不惜毁容漆身、乔装改扮等待复仇的机会,甚至吞炭火毁掉嗓子来掩饰自己的声音。可惜他最终的复仇还是失败了,敌人抓到他,问他,在智伯之前你也侍奉过其他主人,为什么单单对智伯如此忠心?
豫让回答说,以前的主人把我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而郑伯把我当做国士看待,所以我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
也就是这个人说了一句在中国很有名的话:士为知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