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_作者:安尼玛(177)

2018-10-01 安尼玛 美食文

  子安顿时心情舒畅。他跟很多大厨师合作过,阿达绝对是最难合作的那一类型,风格强烈,不讲套路,最糟的是性格淳朴直接,虽然一脸“欢迎指教”的正直模样,但只要跟他理念不合,几乎不能用任何人情或话语去说服他,唯一能折服他的,就是食物本身足够优秀。

  能得到阿达的认同,可真是太难得了。这不在于名气或才能,而是因为阿达是个赤诚的人,他的想法当然不一定正确,但肯定发自内心。

  子安不贫了,笑道:“多谢了。”

  阿达:“我谢谢你才对。”

  阿达这不是客气话,看着子安在料理台上专注的样子,阿达觉得非常踏实。子安有绝佳的技艺和审美,对食物有宽大的心胸,也有自己的创见,不但给了他许多可行的建议,而且做什么都完成度很高,这是只有长期在一线工作的顶级厨师才能有的稳妥。阿达做了无数次重要的晚餐,只有这一次那么悠闲,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偷懒了……

  “两位大厨老师,能上菜了吗?”服务员见厨房的气氛一点都不紧张,本来就只有三个人干活,主厨们还在那边互相吹捧,真是不能忍啊。

  阿达和子安一起站直身体,“好,上菜吧!”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味精的问题,推荐一部这半年来很火的纪录片《ugly delicious 》,第7集讲了美国人对味精的偏见,其实来自种族歧视。味精对身体的危害已经被澄清很多年了,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味精会让人头疼、掉发什么的。

  但味精在中国的问题不是偏见。从高级餐厅到地摊,几乎家家用味精,因为便宜省力啊,其结果就是大家对鲜味的要求越来越高,只要不放味精,就需要大量盐和糖来吊味。味精和食品工业,对我们的生活真的有很大改善,是应该感激的,但素呢!还是看清便利后面付出了什么代价。就看美国中下层人的饮食吧,差不多被工业品和包装食品支配,《ugly delicious》里面讲的美国人烹调方式和饮食观,简直顽固保守得可怕。

  他们吃中餐觉得被味精毒害了,可是吃各种加了味精的薯片就一点问题也没有。这除了种族偏见,还有一个更深的问题,食品工业丰富了我们的选择,其实也让我们的饮食变得狭隘保守。例如美国人不吃内脏,那是因为罐头发明初期,内脏处理和保存不方便,用机器效率不高,所以都弃了,慢慢内脏就从饭桌消失。欧洲人吃的食物相对天然,很多国家是吃内脏的。

  越发达,结果吃的东西越雷同。味精不够用了,就其他添加剂,然后很多东西都是一个味道啦。适应了之后,对其他食物就觉得不好吃,现在还有很多出国的人带方便面和老干妈,我是意大利厨师的话我会哭的……

  第76章 简单原则

  这次的菜单有九道菜,按照阿达的想法,不完全根据法餐开胃小吃、前菜、汤、主菜、甜点这个顺序来,而是每道菜都突出一种食材,各种料理手法和配菜,只为了让此食材的个性更加鲜明尖锐。

  自来蔬菜都是配料,在西方的高级餐厅,很少会用蔬菜甚至菌类当一道菜的主角;中餐倒是有不少蔬菜,可大都以骨头汤鱼汤海鲜干货来吊鲜,至不济还有鸡蛋和猪油,哪里有高级餐厅敢上白菜炒白菜?

  在日本因为有寺庙文化,倒是有直接奉上原味的蔬食,只是品种极少,高级餐厅也都选用顶级食材,一颗笋的价格比肉还贵。别说在香港不易得,对阿达来说,全世界找罕见、运输艰难的蔬菜来做一顿饭,也够本末倒置的了。

  于是他给这顿饭划下了很简单的原则:只用最常见的蔬菜、只用蔬菜做主料、只有单一的主角、不以十种八种原料叠加成身份模糊的菜。

  厨房的其他人倒抽一口气:这哪里是简单,分明就是作死!

  郭大厨知道除了这些“简单原则”,阿达还有尽量不用进口食品的死穴,于是劝道:“老师,要不这局还是推了吧,成功机率太低。站在瑞士人的角度考虑,要是你不做这顿饭,把晚餐安排在一个像样一点的素菜馆,他们会感激你的。”

  阿达乐了:“哎哟Donald,你在香港被宠坏啦,我们小时候都是吃青菜炒青菜大的,现在条件好那么多,有很多设备帮忙我们保持新鲜,做一顿素菜哪里有那么难。子安,你的意见?”

  子安微笑:“我的意见跟他们一样,要有人找我做这样的饭,我一定叫他滚蛋。不过,要是你做的话,我很想在旁边看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