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父亲说起,老三就大着脸道:“是啊,这半年在新加坡,学了很多东西。父亲,我第一家店想开在新加坡,所以做了很多调查。在这种大城市,开高级餐厅成本很高,而且世界各地的人都惦记着亚洲市场,什么样的餐厅都有,特色多了,就是没有特色,当地人已经不太容易被高价格的新餐厅吸引。更有市场的,反而是价格平民、目标客户是中产白领的小餐厅。”
苏老爷兴趣乏乏地应道:“你要做的可是咖啡馆,那不是吃饭的地方啊。”
“咖啡馆当然可以是吃饭的地方。在新加坡的市中心,咖啡馆差不多200米就有一家,星巴克在当地做的午餐,占了营业额的30%,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作者有话要说:
数据我胡说的……不过呢,这趋势确实是存在吧。当地的星巴克是有午餐时段的,把简餐和咖啡捆绑销售,提供的除了三明治,还有各种派、小吃等。近来内地的星巴克和其他咖啡连锁也注重食物了,推新的速度跟咖啡是一样的,costa也开始了午餐时段。
在咱大亚洲,“喝咖啡”不能算是一件必须独立去做的事,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这些有咖啡传统的地方,外面餐室和档口一杯咖啡几块钱,家里也会泡咖啡,连着早餐午餐下午茶就喝下去了,特地去咖啡馆品咖啡简直矫情得难以想象,去咖啡馆都是为了蹭网谈事工作约会聊天骚一下;在内地的城市呢,咖啡馆就更加是办公和社交场所了。
因此,那些强调咖啡品质和咖啡师冠军的手冲店,大致上还是小圈子的事,大气候的还是咖啡不错、食物美好、环境友善的咖啡馆。去咖啡馆不只是喝咖啡,而是要做别的事。
我从上班的时候开始,大部分工作都在咖啡馆完成(也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啦),现在也差不多一天都泡在里面,午餐(基本从早上10点到下午4点都算)也常常在里面解决。有一个好厨师的咖啡馆,是我自己的梦想之乡啊。
当然这也不是凭空想的,在墨尔本或者曼谷这种咖啡馆之城,就有一些咖啡馆会提供现做的食物,有营养好吃又有颜值,气氛轻松随意,真是能给人很大的幸福感。这一类的咖啡馆,大概是被外卖和便利店支配的城市人最想要的吧。
PS.星巴克的面包真的是不错的,虽然是工厂货啦。
第36章 誓盟
提到数据,苏老爷多少有了点兴致。老三通过阿达认识了很多餐饮界的人,他在饭局里不光是喝酒扯淡,也收集了不少业内的一手信息。这时候就加油添醋地忽悠苏老爷,包括当地的租金、人力成本、餐饮趋势等。
苏老爷和老大老二都听得惊诧不已,不是内容有什么奇怪,而是苏老三竟然能有理有据地陈述餐饮格局这种事,就够让人跌眼镜了。
最后老三道:“新加坡的状况,也是亚洲很多大城市的状况,大陆的城市迟早要朝这个趋势发展。”
第二道主菜上来了,猪头肉用猪血和巧克力烹煮,肉柔嫩得几乎入口即化,配上87%黑巧做成的小杯热可可,以及肉桂棉花糖。这道菜虽然用的猪头和血,但却温暖柔和,抚慰了刚吃完辣椒的肠胃。
虾汤和鱼对苏老爷来说,未免刺激了点,所以吃这道猪头肉他觉得舒坦多了,心情也更放松。他听老三说到“大陆”,终于真正地开始思考起来,毕竟这才是他的真正目标……
苏老爷想了想:“数据是数据,真正实行起来,你还缺点经验。而且你说新加坡有那么多咖啡馆,你现在起步也太晚了,靠什么吸引人呢?”
老三笑道:“靠好东西啊。真正的好东西,总会被人喜欢的。”这个道理,阿达已经教过他无数次了——用那些看上去丑陋、低贱、便宜,但吃在嘴里又挺美好的食物。
这时候,服务员端上了清口的小点。非常简朴的汤羹,清淡的椰水里,泡着几种不同的小番茄。这些番茄有红的、绿的、紫的、褐的,长得歪歪扭扭。
服务员:“这些小番茄很难看吧,在菜市场没人会买,都是要被丢掉的。这是我们主厨老师在有机农场里捡回来的,来自两百多个番茄品种。番茄品种那么多,以前我都不知道呢,我们平时吃到的只是七八种,全都是好种好养,味道容易入口的。可是主厨老师说,番茄的味道是各种各样的,它们的存在就是价值,不是人爱吃了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