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灯_作者:七堇年(21)

2018-04-30 七堇年

  在那些毫无指望的日子里,简卫东已经不怎么写诗和拉大提琴了。艺术总是生活的衍生与附庸。生活尚且不保,何谈那些阳春白雪。

  他下巴上满是参差不齐的胡茬,看起来苍老不少。性格上更加的暴躁狂妄并且喜怒无常,不出工,不做事,和一帮知青几乎天天喝酒打群架。挣不到工分,分不到粮票,饿得心慌,便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情。那个时候,卫东与她在一起同居,也常常是吵架不断,恶语中伤。

  更糟糕的是素清怀孕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在那样的年代,知青中就算是正常恋爱,结婚,都会惹出不少闲话。何况现在她还未与卫东结婚,出了这样的事情,更是不敢告诉家人,亦无能为力,在无尽的鄙夷和唾弃中,惊心度日。

  妊娠的日子,为了挣工分糊口还要一大早就背着一背篓,拿着一个馍馍,钻进无边无际的青纱帐掰玉米。直到晚上收工才回来,已经累得头晕眼花。俯着身子艰辛而难堪地在地里点种,腰疼得直不起来。晚上回家,饿得心慌,米缸和大锅里面却空空如也,甚至没有饮用的水。一种辛酸无比的绝望……

  那一年卫东因为对她怀孕的事情不满,变得性情恶劣,像个恶棍一般毫无同情和承担之心。而她除了忍受,没有路可走。一年中咬着牙硬是没有回过家。

  那种苦,是渗入骨髓的酸涩,已经抵达命运的底线,以至于她后来的人生中无论遇到什么逆境,只要与知青时的处境相比,就再也不觉得是什么承担不过来的事情。这亦是那段为了“改造地球”而白白荒废的知青岁月留给多数老三届们的唯一精神财富。

  她独自经过在乡下艰难的妊娠和分娩,生下了一个私生子——简生。

  简生半岁时,简卫东的父亲挨不过多事之秋的坎坷变迁去世。简卫东得到家里消息,要求他这个独生子回去料理老人后事。他知道这个回家的机会的千载难逢,拿着父亲的讣告几乎是痛哭并狂喜着。他终于得以回城的借口,并且发誓不管怎样,借着这个借口再也不要回来。

  他对她说,跟我走吧,走了之后再也不要回来了。你看现在的知青都换了好几茬了,我们那一批基本上都走完了……上次招工,我跟那几个狗娘养的交申请,现在又是空手而归,我们傻等下去是不可能回城的……

  她不动声色地听完,幽怨地说,我们回去之后怎么办呢。简生呢。

  4

  岁末的大雪。天地之间苍白一片。黄昏从不知名的四处涨潮一般涌起并淹没最后一丝日光,大片冻结的湖在黯淡苍茫的天色之下呈现出冰蓝色。湖边丛丛松动的雪堆下面掩埋着枯萎的芦苇和野蒿草。雪花变成细柔的白色绒线,按照风行方向四散飘落。

  他们蜷缩在破漏的土房子里面,守着空空如也的灶头。柴也没有了。一只与粮食储备量毫不相称的大黑铁锅架在灶上,锅里一星油滴都没有,似乎快要生锈了一样。穿上黑灰色的笨重棉衣躺在硬板床上,依然还是冷。

  卫东对她说,跟我一起走,我们回到城市去。

  她知道他是去逃亡,并且肯定再也不会回到这里。于是她说,那我们带上简生一齐走。他听完却皱眉,说,我们不能带走他。

  这是我们的骨肉,不能弃之不顾!

  你异想天开!我们把他交给李婆婆,她老人家本来就孤寡无后。

  你个丧尽天良的,自己亲生的孩子都不要!

  争吵越来越激烈。她扯破了脸痛骂,然后又丢下脸面苦苦央求。直到最后,卫东铁青着脸,不再吭声。她带着他的默许,颤抖而卑微地抱紧了孩子。

  临行前的那个夜晚,她抱着简生躺在他的身边,冷得发抖。她看着因为饥饿和寒冷而轻声哼哼的婴孩,心里格外酸楚。

  事实上,她自己也并不知道,即使逃回城市,又将会有怎样艰难无着的生活。而这个孩子的存在,又将是怎样一个难题。

  这最后的一夜显得格外漫长。天终于亮了。呼啸的北风仍在土房子外面肆虐。卫东呼地打开门,北风夹着湿气汹涌而进,孩子被冷风激得啼哭起来。

  在那个寒冷的冬日早晨,蒙蒙的雾气之中,他们和另几个知青以及前来送行的李婆婆一起,前去搭林场的车子,要离开这片土地。

  去乘车的路上,他对她说,我来抱简生。她欣喜地以为卫东已经下定决心带孩子走,于是满怀高兴地将孩子交给他。到了停车处,车斗里已经有很多知青和农民等在那里,周围有送行的人。卫东把她送上车子,然后把行李递上去,使唤她找个角落把行李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