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中午,刘玉凤用大豆在做豆腐的人家换来了两块豆腐,和着那条大鲶鱼一起,做了一大锅鲶鱼炖豆腐,炖好了以后叫周天给毕大叔家送了一大碗,剩下的一家人吃了个肚儿歪,让周筱吃的觉得幸福无比!
隔了一个多星期,周海正禁不住张家那些孩子的央求,又扮了一次孩子王去捞了一次鱼,不过这次没能继续前次的好运,只网到三条最大仅有半斤多重的小草鱼,剩下的都是些更小的了,拿回来都被刘玉凤都做成了鱼干儿。
暑期一晃过了大半,周筱已经被周海正“教导”着复习完了全部三年级的课程,唐诗背到了一百五十多首,汉字也认到了一千五百多字,只是毛笔字周筱自认为进步不大,但周海正给出的评语是:三岁的孩子能写到这种程度已是实属不易。
周天三年级的课程也基本复习完毕,在八月二十号的时候,周海正给周天做了一次测试,周天拿了个双百。刘玉凤为此特意包了一顿鸡蛋黄瓜馅儿的饺子,做为对儿子的奖励。周筱也对自己哥哥的高智商惊叹不已,要知道,自已前世虽然学习也一直很优秀,但要比起哥哥的实力来还是自愧不如的。没想到因为自己的命运小翅膀一挥,把哥哥的潜力给发掘了出来,而此时看来,这种可发掘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而周筱最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重生后,自己的记忆力增强了许多,几乎快达到了过目不忘的程度。例如,周筱把整本的《论语》仔细看过了两遍后,某一天突然想到其中的“述而第七”中第十六节,立即想到其内容为: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马上把《论语》找出来,翻到那页一对,果然一字没差。闭上眼睛,再随意想一段再对,还是没错。
周筱内心狂喜,有了这个优势,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的书来丰富自己,将来还可以多读几门外语,同时自己再努力一些,以后做起事情来就会更加事半功倍了。
☆、第十一章 挖黄芪喽
进入了八月份后,周海正不时的要到山上看一看,终于在距离开学的前一周,周海正宣布有些黄芪已经落完了种,可以采挖了!
在天还带着几颗星星的时候,周海正和刘玉凤就早早起床做准备——周海正负责喂猪喂鸡,并给它们多加了可以吃到中午的食料;刘玉凤负责做早饭,并连同一家人的午饭也做出来。
在薄雾濛濛中,一家人锁好门,兴冲冲的带齐刘玉凤早已准备好的工具,依然赶着借来的小毛驴车出了家门。因为不是农忙季,这么早还没什么人往山上去,所以一路上只有小毛驴四蹄的嘚嗒、嘚嗒声和车辙发出的咯吱声。
周筱偎在刘玉凤的怀里,还显的睡意朦胧,周天却显得精神十足。
“小小和哥哥在家玩儿多好,非要跟着一起来,要起这么个大早能不困才怪!”刘玉凤搂着周筱心疼的嗔怪着。
“你看她一副小大人的样子,从前两天就开始惦记着,非要上山帮着找药材,你要不让她来还不定怎么闹别扭呢,来就来吧,来一次后可能下次她自己就不想再来了,让周天带着点她就行!”周海正想让女儿能多睡一会儿,一边赶车一边和刘玉凤小声的交谈着。
周海正特意选的是离村和村里的田地较远的南面的山坡,也是他前面多次考察过的地方,这边的黄芪长得相对的也比较密集。将毛驴安置在山脚下一个青草比较茂盛的地方,便带领着一家人,拿着工具直奔目的地。
很快发现可以采挖的黄芪,刘玉凤手执工具,一刻也不耽误,马上开挖。周天、周筱先被周海正指点了一番,就去先找一部分能挖的,然后由周天先用小锄头在旁边挖一点土做上记号,等到周海正或刘玉凤每挖出一棵,周天和周筱就负责把挖出来的土填回去,并把它踩实。由于周海正要求所选的黄芪都是生长了两三年的,大的几乎已经长到有一米长,所以挖一棵所用的时间并不短。而每挖到一棵大的,周天和周筱都会跑过来惊呼一下。
因为这个地方称之为“山”的其实不过是一些高高低低丘陵,山上没什么石头,土质也比较松软,周海正和刘玉凤都正当年,挖起来还比较容易,加上一家人配合默契,刚到中午时分,挖了就得有七八十棵的样子。
为了节省时间和避免被村里人看见,刘玉凤把午饭也带到了山上。她在前一天晚上破例蒸了玉米面夹白面两掺的馒头,把它们装在一个干净的布袋里,外面再用一个小棉被裹起来。八月底的天,早晚气温已经低起来,这样包裹着,馒头还有那么一丝热气儿。焖的扁豆装在一个铝制的饭盒里,是和馒头一起包在被子里的,另外还带了一暖瓶的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