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忙的季节,午饭过后是全家例行的午觉时间。周天回自己的房间去了,周筱被周海正脱掉鞋子抱上炕,放在自己与刘玉凤之间轻轻拍哄着入睡。周筱心里还在兴奋着,哪里睡得着,此刻正闭着眼睛静静的等待。
终于等到父亲的手慢慢停下来,再一会儿,听到了两个人轻微的鼾声。睁开眼睛,咕噜咕噜的左右扫了几下,确认父母已经睡着。
周筱不敢拿开父亲放在自己身上的大手,只能从手臂下一点一点的往下缩。几经努力,终于从父亲的的怀里缩了出来,周筱不禁长嘘了一口气。慢慢的从炕上溜下来,找到自己的鞋子穿上,悄悄的打开屋门,走到屋外。
站在院子里,先是深深的呼吸了一大口清爽的带着暖阳气息的空气,再四处打量着这个自己前世曾住了将近二十年的家,慢慢的,与记忆中的景象开始一点一点的重合。
院子正中是一排座北朝南的三间泥土房,周筱记得,这种房屋是七八十年代北方农村的标准格局,由于还没施行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人家的孩子都很多,所以东、西两间都会被作为卧室,每个卧室都要盘一个大火炕,孩子多的人家,一铺炕得要睡上七、八个人。
中间的一间作厨房,东、西靠墙的两侧会被砌上两个大土灶,土灶的烟道直通火炕,做饭时一烧火,炕就会慢慢的热起来。到了冬天,火炕一烧,基本上整间屋子的取暖问题就解决了。
院内的西侧是两间厢房,一间装粮食,一间用来放杂物。挨着厢房的南侧是一个二十平米左右的鸡圈,鸡圈里面有二三十只鸡在悠闲的踱步。靠着鸡圈的是猪圈,有一头大约六七十斤的黑毛猪正卧在墙根底下大睡。
这时的农村基本上每家的住宅占地面积都是很大的,周家就是如此。除了留下房前正中的上千平米和靠东侧一条宽约五米直通南面院门的一条过道做院子外,前面剩余的将近两亩地的面积,都用土墙圈起来作了菜园子。院子中间靠近院墙的附近有一口架着辘轳的水井,为了安全和卫生,井口处还装着一个木制的井盖。
菜园里种了茄子、辣椒、芹菜、韭菜、菠菜、黄瓜、豆角、小葱等时令的菜蔬。时值六月,北方气温还有些偏低,所以只有小葱、菠菜、和韭菜可以采摘,其它的只长到半尺多高。
房子后面的园子更大,有两亩多的大小,由于浇水不便,只在靠了后墙的地方并排种了四棵杨树,其余的地方被压平压实做了晒谷场。据周父说这四棵杨树还是他们建房时栽种的,过了十年的光景,树干已长到如今三岁的周筱双臂合抱的粗细了。厕所建到了后园的西北角,用简易的土墙围了起来。
院子和菜园都被打理得整齐有序,在农村,这可是体现一个家庭的女主人是否勤劳、持家的一个标准。由此可见,刘玉凤实在称得上一个非常合格的女主人了!
一切的景物都与幼时的记忆别无二致,周筱心里不由的一阵紧缩,周家的恶运是周筱十四岁时从父亲的病故开始的,如今生命重来,其它的一切会不会重演呢?周筱按捺住突然狂跳的心脏,拼命让自己冷静下来,“冷静,一定要冷静,既然上天让自己重新来过,那是不是就是要给自己机会来改变命运呢?是的,一定是这样的!决不能放弃,一定不要放弃!这一世,一定不能再让父亲患病早逝,不让母亲遭遇车祸而精神失常,要让哥哥幸福美满,自己也不要再重复上一世的悲剧!”
周筱握拳,“周筱,加油!要让幸福从此刻开始!”
☆、第四章 新的人生规划
第四章新的人生规划
周筱围着前世住了近二十年的院子转了一圈,最后慢慢踱进了菜园,思绪却飘向了久远的过去……
周家一家四口,因为周海正是公办教师,可以享受吃红本粮的待遇,就是户口本上红章印注的“非农业人口”,对于这一类的人,国家是不会分配给人口田的。但家里另外的三口人因为吃的是白本粮,也就是俗称的“农业人口”,就会有村里分给的每口人五亩加起来共计十五亩的耕地。而这十五亩的耕地几乎都得靠刘玉凤一个人来打理,由于这个时期全国还是实行每周一天休息日的作息制度,农忙假也只有在春耕和秋收的时候才有,所以周海正能分担的农活是少之又少,这样就使得刘玉凤非常的辛苦。
不过周海正却可以称得上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好男人,他极能体谅刘玉凤的辛苦,也非常疼爱自己的一双儿女。每到农忙的季节,周海正就会自觉的担负起给一家人做饭和打理家务的工作。为了能让刘玉凤多睡上一会儿,得以更多的缓解一些体力,周海正每天早晨总会早早的起床做好早饭,再喂好猪鸡,然后才叫母子三人起床。中午下班回到家后除了做午饭和喂猪喂鸡外,还会给孩子洗衣服、到菜园里去拔草。下午下班后就会赶到田里,和刘玉凤一起打理农田直到天黑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