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能助长了这种风气。”工程科长也是这个意见。
少数服从多数,最后还是把敌人放在自家眼皮子底下亲自动手收拾的意见占了上风。
至于怎么操作,那就是两位领导的事情了。
那赵场长跟范书记是怎么操作的呢?
第二天,宣传栏上公布了农场推荐大学生的最终名单。李小川、万刚。
名单确定之后,场里就按照正常的程度,跟林场的人选一起报上去了。接下来就是等着上面审核,之后再往上报,确定由分配到哪一所大学,然后就等着收通知书就行了。一般这种报上去的名单,都不会有什么差错的。
李家从祖上算,就没出过一个大学生。这下子,可算是祖坟上冒了青烟了。已经做了马场场长的老李也不管什么封建不封建的那一套的,特意请了半个月的假,带着李小川回了一趟山东老家。他是早家当兵退伍之后分到农场的,正从把老娘和老婆孩子接过来之后,都多少年没回去了。这回儿子要上大学了,特意回去上坟,这么光宗耀祖的事儿,必须得告诉祖宗啊。
万刚跟李敏慧两口子,也都抖起来了。李敏慧原来那鼻孔就冲着天,这会儿,就更低不下来了,让人看着,都怕她把腰闪了。也不干活儿了,之前虽然当上了养猪厂的厂长,也还跟着干活儿的。这会儿是一点活儿也不干了,每天插着腰站在猪厂的院子里指点江山。连刘副厂长都指派上了。以前有几个嫂子,因为看不上她的作派,私下里嘀咕过她,结婚这么长时间怀上孩子啥的,之前还当没听见忍着。这会儿也不忍着了,给那几个嫂子专派些重活儿脏活儿。
万刚呢,是极力想要压制住心里的兴奋,想要表现得淡然一点儿,可哪里能忍住呢。再加上高明得了赵场长和范书记的交代,带着男知青们,可着劲儿的给他带高帽,卯足力气往天上捧他。把人给捧得,已经飘起来了。同年的知青们还嚷嚷着让他请客,必须请客。
请。
两口子拿出了一大半的积蓄来,他们自家园子里的菜不够用,就跟园子大,菜吃不完的人家买。还借着李敏慧就是厂长的利,买了一头猪,又到马场买了两只羊杀了,万刚还招呼了十几个男知青一起到江里打了二三百斤的鱼回来。
农场里的工人太多,都请也请不起。就请了养猪厂的工人,还有农场的领导。再就是知青们了。
领导们那天都没去,可能是凑巧,不是出差的,就是去开会的,要么就是出门办事儿的。反正是都没在家,就保卫科长在家呢,又没请人家。农场这地界吧,除了野兽偶尔下山,就不存在啥安全隐患,保卫科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摆设。两口子平常也没把保卫科长当场领导过,用不着嘛!
养猪场的工人和知青们就无所谓了,能到的都到了,有人请客,不吃白不吃嘛!大鱼大肉的,平常可吃不到这么好的席面,都是敞开了肚皮的吃。
客也请完了。
工作也都交接完了。
其实万刚也没啥具体的工作。他就是司机班的普通司机,跟其他十几个人一样,用车的时候,就开车。不用车的时候,愿意干就干点儿零活儿,不干也没人说啥。
连李敏慧都把工作交接出去了,人家说了,他们当家的毕了业就是干部了,肯定不会回这大山沟沟里的,肯定留在大城市当大领导了。她是家属,肯定得跟着一起的。有那问的,说那领导夫人得陪着,他这才上大学,还不是领导呢,您陪着干啥去啊?没听说上学还让带家属的呀?人家理由可充分呢,说了,她又不是陪着上学,是去做好后勤工作,不能让未来的领导有任何后顾之悠。说白了,就是想一起回着回城呗。虽然学校还没有定下来吧,也不知道他们两口子听了谁的消息,不是清华就是北大了,那可就能回京城了。要不然她还一定非得回去呢。
也就是七月末吧,两口子行李啥的都收拾好了。正常来说,九月份学校才开学,通知书晚的能拖到八月末去。特别是农场这种偏僻的地方,信件来的都慢。
行李都收拾了,活儿也都交接了,通知书还没来,咋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