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的六十年代_作者:紫羿叶子(158)

2019-12-10 紫羿叶子

    走,先回家。通知书来了直接就上学了,还少得折腾了。

    走的时候,万刚还特意找了范书记,千叮咛万嘱咐的,让场里一接到通知书就给他打电报。

    行行行,走吧走吧。

    两位领导还特意破了例,派高司机开着场里的吉普车送他们两口子去的火车站。

    当初参加会议的其他领导们就纳闷啊,明明说好了不放人的吗?怎么又把人送走了呢?一个个的找范书记要问了究竟,都让书记一句不是还没开学呢吗给打发回来了。

    那就等着看吧!

    八月中,通知书还没有等来之前,到是李英的妈,调到江湾屯了。也是几经辗转,先是从原来单位,下放到东北的某个劳改农场,之后又再下放到地方,到了富强县,县里又给分配到了江湾屯。

    一起分配过来的,还有二十位反动学术权威。都是京城各大学还有研究所的老教授。

    至于为什么就那么巧,刚好就分配到江湾屯了。这个就不知道了。

    反正是在分配到富强县里,还没有确定具体分到哪之前,李英找了方淮心,又找了罗玄,通过他们两个搭桥,找了江湾屯现在的队长,提前打了招呼,在队长同意接收之后,那分配方案才下来的。

    所以说呀,别管到了啥时候,都有能人。

    江湾屯里住得都是啥人啊,就说那队长吧,那可是真正有见识人。更不要说,还有老胡那样的人在幕后坐镇,还有肖焱、罗道士一样的人做参谋了。

    别人都怕粘了惹事儿的那些个学术权威,对他们来说,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宝贝呢!

    那些老专家们一来,住得就是之前老胡的家。那条件就是最好的了。老胡两口子在山里,胡魁自打他爸妈走之后就直接搬到林场不怎么回来了。吃的更是,一天一顿细粮,一顿荤菜。屯子里还专门派了人照顾他们起居,给做饭收拾房间什么的。

    接着做研究是不太现实了,看书的话,现在外面也买不着啥有用的书了。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本来老专家们还在愁,要做什么呢,活儿不让他们干,学术又搞不了,他们可不成了闲人了嘛。结果没两天呢,胡魁就又从林场搬回家了。房子多得很,足够住的。然后,罗玄、林援、慕易几个也是天天的往江湾屯儿跑。干吗呢?学习呀。

    这些可都是真真正正的大师,别管能学到什么了,学到手儿的,都是干货,都是最高端的知识。

    有人愿意学,那可就太好了。老教授们也愿意教啊。反正时间也多,教材都是现编出来的。

    方淮心也是一天儿不落的跟着跑的。这里面有两位,是西医的大权威,她学的不说,就冲着这两位来的。胡魁也是整天的围着这两位转悠。

    老师多,学生少,他俩这种有明确方向的,没啥好抢的。像是罗玄他们几个,没头苍蝇似的,啥都想学,老教授们差点儿都快抢急眼了。

    队长一看,老师们这么热情,咱还能缺了学生吗?屯子里娃子多着呢。都来吧。也别去农场的学校跟着蹭课了。学校的老师,跟这些大教授,能比吗?

    赵场长一看,这不行啊。好处不能都让江湾屯拿了去呀。

    跑到江湾屯里,请老教授们喝了顿酒,就把人给说动了。老专家们同意,做农场学校的老师。毕竟农场的地方大,学校也总算是有个学校的样子嘛,比在屯子里,老师站在地下讲,学生们蹲在炕头上听课,可是正规多了。

    教授们岁数也都不小了,没入冬之前,每天溜达着当锻炼身体了来回走着到农场上课也还行。可入冬之后就不行了。赵场长早早的就把学校的教室都人改造了,全彻上火墙,说好了,入冬以后,白天上课,晚上老师们直接住在教室里面就行,省得折腾。反正又没有人会来这山沟里检查,教授是怎么改造的,不会有人问的。

    教授们来学校了,那想要听课的人可就多了去了。知青们就没有一个肯错过的。

    教授们也都理解,白天教孩子,晚上教大人。主要就是知青们。林场的知青每天成群结队的吃过晚饭就来上课,晚上九十点钟再往回赶,也从来没有人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