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店越近,他心里越忐忑,不住的默念着:“升官发财,升官发财。”
等真到了店前,他掀开轿帘一瞧——
呵,生意真好!
只见他家的排骨店门前,竟然也排出来了一小条队伍来。
门口有的顾客主顾好奇地往里头张望,更多的是连价目表都不看的,直接熟稔地问:“还有掌中宝嘛?”
裴父有些激动,下轿的时候教横梁绊了一下,差点没滚出来。
他扶正帽子,捉住一个顾客问:“这是在卖什么呢?”
“排骨呀,”那个人排队无聊,便同他攀谈起来:“之前早吃过柳氏排骨,炸的极好吃,可惜他们家店离咱们这儿太远了。幸亏这边又开了一家,不然我还得总跑到城东那头去买。”
裴父听了,压抑住心中的喜悦,问:“可我怎么听说这东西有些贵啊?”
“还行啊,”那人掰着手指跟他算账:“你自家去买一斤这样的排骨,不也是要这么多钱吗?何况料理还辛苦,炸制还费油呢。花了那么多钱,还不一定有人家做的好吃,倒不如直接买一些。何况我也不是日日买,隔四五天买一回也倒还成。”
“你不知道,我家里的小人最喜欢吃这个。每天都缠着我说要吃排骨,我哪给他弄排骨去?这下子倒是方便了。”
这还真行。
果然加盟柳氏排骨这个决定,他没有做错。裴父喜滋滋的想。
不仅裴父是这么想的,其家加盟店的老板也都是这样想的。
如果说一开始,他们对萧老板还有些怀疑,觉得她年纪小不一定能当大事,担心她骗钱。
到如今真见了店里的红火场面,以及手里收回的真金白银。这些人提起萧老板和杏花馆,那叫一个赞不绝口。之前给出的那一大笔加盟费,好像也不那么冤枉了。几家排骨店开业的时间很相近,接二连三的开,家家都火热。这实在是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路人从排骨店前过,既然见了队伍,总是忍不住去排一排,生怕错过什么好东西。等排了队,买回了排骨,一尝,味道还真不错。再一看,人家幌子上还有一朵杏花。
有人就好奇:“他们一家卖排骨的店,干嘛画一个杏花呀?”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是人家杏花馆的标志。这柳氏排骨店,也是杏花馆开的呢。”
就这样,伴随着柳氏排骨加盟店的开张热潮,杏花馆的名声又给好好刷了一刷,连带着来杏花巷来光顾的客人也多了不少,倒也算是意外之喜。
好几家柳氏排骨店,其中生意最好的,莫过于最早开始的那家城东柳氏排骨店。
毕竟这家店由柳见青亲自坐镇的,就冲着她的名号,也有许多人心甘情愿跨了十几条街跑过来买排骨,顺便想着能不能见一见美人。
是以城东柳氏排骨店前,总是排着长队。
这日,在城东柳氏排骨店前,一个身穿布衣的人往他的手册上记了什么。
记完之后,他闻着炸排骨的香味,咽了口唾沫。瞧瞧天色还早,便也加入了排队的人群,买了一袋排骨吃完,才转身回去。
他将这本册子呈交给镇守太监郑次愈的府上。自有书笔吏将其整理,誊抄在一次,呈交给郑次愈。
这也是老惯例了,每月十五,小旗官就会将之前收集的一月之内涉及百姓民生的事,例如米价、粮价、肉价、地价以及百姓热议的话题,记录成册,再呈给郑次愈。
说起来,这最早是东厂的规矩。可郑次愈和东厂提督算是好友,自然知道这件事。原来在京里时,他便觉得这法子很有效,于是此次出镇江南,也将这个习惯带了出来。
郑次愈翻开小册子,一行一行的看,看得很仔细。
一本册子翻完,□□页纸,倒有一张的小半页,提到了柳氏排骨、杏花巷、杏花灯会。
他将小册子合上,闭着眼,捏一捏鼻梁解乏:“李知府到了?”
“早到了,在偏厅等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