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上床?”我看他讲话实在艰难,忍不住替他问出来。
“对啊,既然不想负责,怎么能发生……那种关系?就算是舞女,也不能始乱终弃啊!难道你交女朋友,也会这样随便?”
“我?”怎么扯到我头上来了:“那倒是不会,我对感情一向很专一,对女孩子也是规规矩矩的。当然,结婚还是免谈。不过‘张暇’虽然放浪形骸,对自己的真爱却没有不轨行为啊。真正在意的,反而会加倍珍惜!”
“其实我不太明白,这部电影究竟要表达什么?‘张暇’跟富家女差距这样大,因为得不到,就把人家哥哥枪杀掉,我实在不能接受。换成我,如果真的喜欢,反而会离她远远的。”阿杰不停摇头,那样子简直恨不得把剧本里的叛逆青年揪出来,好好做一番思想教育工作,劝他弃恶从善、循规蹈矩。
“哎呀,你这么否定你要演的角色,那怎么演得好?你仔细看看剧本,是‘唐心’的哥哥派人殴打‘张暇’,并且刺死了他的好朋友‘陈守’,砸了‘陈守’借给他的车,才逼得他不顾一切反击。如果你被欺负,难道不反抗?”
“哦,这样我就理解了!”他右手握拳砸在左手掌心:“为朋友报仇,那是理所当然。”
“阿杰,记住,这是演戏!世界上有各种各样不完美的人,你就算对他们不认同,身为演员,也要揣摩他们的性格和心理,将他们展现给观众。如果有一天让你演真正的大奸大恶之徒,你难道因为不喜欢这个角色,就不演了?如果能出演跟你本人性格反差特别大的角色,那才能衬托出你的演技。懂了吧?”
他的表情一下子充满了崇敬和佩服,就像苦修多年的学生突然得到关键性指点而茅塞顿开、感激涕零一样。
没想到第一次对人说教感觉还不错,哈哈!
《盲区》这部电影究竟是什么内涵呢?其实我也不太清楚。
也许就是讲述了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人,一方面向往上流社会的种种富贵荣华,一方面又不甘心被上层社会所轻视。喜欢一个女孩子,却发现彼此间却有无法逾越的鸿沟。即使自己从小职员做起,十几年后能爬到经理的地位,摸到上流社会的门边,那也只是获得为他们提鞋的机会。
编剧说故事是受60年代西方电影的影响。可能那时候的西方国家在经济高度发展后,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狭窄,阶层固化,下层便出现各种反叛和抗争,甚至要通过暴力来打破阶层格局。有些反叛亦来自上层社会,年轻人渴望挣脱传统文化和体制的束缚,渴望新的思想和充分的自由。章导拍《盲区》的初衷,大概就是看重这种反叛和抗争精神。
不过那时候的航城,还没有阶层固化,而是充满着活力,蕴藏着生机和希望。
航城,是一座被殖/民政府统治的城市,一座航行中的城市,一座漂泊着的城市,相对于内陆人而言是个“法/外之地”,对有些人而言,则是“世外桃源”。
在那场长达三年的自相残杀的内/战中,一大批电影人、知识精英和商人从上海以及中国的其他城市奔赴航城避乱。航城因此成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穷人、富人、士绅、渔民、贩夫走卒、知识分子……各色人等都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安身,并为这座城市灌注力量。他们一起经历并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起飞、转型、升级。
与航城相对应的,是待岛,一座因为内/战而与内陆分割的岛屿,一座等待中的岛屿,一座因为等待太久而渐渐忘记了初衷的岛屿。
中国的其他地方,那片广袤的内陆,此刻,正混合着赤/血与灰暗、理智与疯狂、天真与残忍、希望与绝望,就像一个已经醒来,心地开始清明,却仍在最后的困意、黑暗和混沌中挣扎中的人。
那时候,世界各地都在动荡。航城也不是一片太平。来自殖/民政府、待岛以及内陆的三股政/治力量在航城这个弹丸之地进行角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张,几年前便发生了暴力冲突。一方认为自己身为底层平民,是在抗击殖/民政府和有钱人的暴/政,一方则认为是他们是在扰乱秩序和发展,是暴/民。动/乱终于平息,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秩序、安全和发展,不愿意陷入无休无止的争斗。只是年轻人仍被骚动不安的情绪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