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戴着。”蒋白把住他的手,不允许他摘。这个护身符陪自己长大,说是能把自己从小护到大,14岁摘下给了伏城,自己就出了事,应该是有灵性的。蒋白不信鬼神,平时也不虔诚,但他希望这个双面佛能护住师弟,就像自己从小做的那样。
他要让伏城顾前不用顾后,他要让爸妈看到,自己最珍贵的护身符亲手给师弟戴上。他要让伏城不害怕,只需一路往前,自己在他身后,他不需要回头。
“走,战狮甲。”蒋白的指尖抚过师弟的锁骨钉、耳钉,最后拎起了狮批,和伏城上场。
最后一组了,场内寂静无声,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这支北方来的小队伍,从没听说过伏家班的名字,像地里冒出来的。可就是这么一支小队伍,过关斩将冲进战狮甲的决赛,还用一头黑色的武狮,斗志昂扬。
龙狮协会和赛方都是业内行家,一瞧便知这头张飞狮来路不小,必定出自专家之手。大而沉稳,却能做成上桩的重量,外眼角带两条血线。这何止是武狮,这是一头斗狮,用流血的决心来死斗。
舞狮竞赛场地已经为这支队伍准备好了。正方形的平整训练场,边线宽5毫米,内沿是比赛场地,无障碍区,等待着今年4强诞生新狮王。
蒋白和伏城穿着狮子张亲手做的南狮裤,裤腰勒着黑色的束带,勒的位置比普通腰带要高,卡着肋骨最下端。黑色闪片庄严,配上白色的毛须,仿佛张飞再现,惊涛骇浪当前奋勇搏杀。
蒋白最后一次检查师弟的鞋带、腰带、手腕护带。李丛在桩阵下方检查底盆接口是否平整,用改锥,把固定螺丝再次加固,再跳上去检查防滑胶垫,似乎要用自己验证廖程明那句话,学武术的没有坏孩子。
国际比赛规定最高桩不能超过3米,这是23根的桩阵,最高两根2米8高。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李丛从桩上跳下来,回归狮鼓队。
伏城是狮头,带领蒋白跑步上场,向裁判台、观众席举手示意,得到参赛允许手势后再次行礼。场内的空气仿佛凝固,只留下伏城和蒋白的呼吸声。
扛起狮头、披上狮批,两个人不见了,他们变成了一头四脚兽,醒狮。
廖程明扎着马步,沉沉地呼了一口气,落槌生根,敲响了醒狮的大鼓,旋律由慢转快,是最标准、最古老的七星节奏,学的人不多了。
鼓、钹、锣相互配合,拍打明确,轻重快慢转瞬转换。
场内的张飞狮,乌压压的眼皮抬了起来,睁了眼。
噔噔噔,三声急击鼓,南狮起跳坐头,伏城被师哥举至最高处,上抬右腿,膝盖顶成直角,上动又不停,一个喜开场。
黑色的闪料变成了鳞片,在狮尾稳定的加持下吸了场内的灯光。锣、钹声加重,蒋白举着师弟向前快跨3步,伏城落地,做上桩的预备姿势。
正当大家做好看上桩的准备时,黑狮快速穿过1米2的1号、2号桩位,穿过了1米5的3号桩位,在第二梯队的4、5号桩前,起跳了。
观众席一片倒吸气的声音。只见狮头原地起跳1米7,轻踩4、5号,在狮尾起跳的瞬间向前一步,落在同样1米2的6、7号桩上。待狮尾上桩后,两人同时落稳。
廖程明用手面按鼓面,控制鼓声的余音。第一次掌声就在这时爆发,这是外行人看不出的技巧,四爪踩四桩。以前自己和伏弘做,现在伏小子和他师哥也可以了。
普通上桩方式是狮头落稳再落狮尾,四爪踩四桩严格要求同时性,两人完全同步,考验舞狮人的弹跳力和配合度。而要做这个上桩方式,必须从1米7的第二梯队中开始,只有4、5、6、7是平行同等高的桩子,换别的不行。
别人从1米2上桩,伏家班上来就是1米7。
上桩后是高位托举回旋,两人快速交换位置,像一阵旋风,狮批被空气撑满,猛兽上山。
举了这样几秒手臂已经疼了,蒋白快速带伏城走过8、9号,两个高度是1米9的桩子,蹬腿起跳,带着伏城飞过1米8的跨度,冲到了第三梯队。
1米8,多少人原地跳远都跳不出这个数字,可是在舞狮比赛中这只是门槛。没有这点基础,大宽度的距离就是一道鸿沟。
脚下的桩因为动作猛烈开始轻颤。到了第三梯队,蒋白两只脚落10、11,伏城两只脚落12这一个桩,高度已经超过了2米。第三梯队的桩最矮也是1米9,呈中间低的阵型,每两根中间的宽度,都是70厘米。感受到腰部的推力,伏城往前一步,跨一个70厘米,双脚落13和14,高度降到2米1,就在这一秒,他绷起了腿。
要把腿绷成铁一样硬,他再往前走,到15号,第三梯队里最矮的那一根,腰上的力量陡然加大,师哥抓住他的腰,做空中摆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