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一拍就拍了7年。
“他们说,剧组资金有限,采访是不给钱的。”邱离说,“一共采访了好几天,又拍照又拍摄的……这个!这个不就是吗?你们看!”
蒋白把那本沉书拿起来,看到一张合影。里面有十几个人,最中间的是师叔,和记忆里那个精瘦的男人。他不高,比师叔矮不少,眼睛炯炯有神,眉骨中的倔强简直是伏城的升级版。他更成熟,笑容里已经有了淡然,不再急躁。
想必那时候,师父已经预判了伏家班迟早要散,大家随缘了。可即便是要散,师父也尽力挽回过,挽回不来也是一个接一个好好送着离开的。他就这样平淡地看着镜头,仿佛看到了伏家班暂时的分离,也预言了醒狮文化的崛起。
站在师父身旁最显眼位置的人,是他最心疼的师弟,伏城。那年的伏城还是个……小朋友。不高,晒得比较黑,小圆寸很精神,笑起来梨涡明显。
师弟身后站的人,是自己,是11岁的自己。蒋白看进那张照片,那年自己也是个小朋友,头发比现在短些,同样晒得比较黑,可是比伏城高了大半个头。
从小控制饮食,青春期之前的师弟还没有蹿身高,面对镜头稍显生涩。他靠着师父,手里拉着自己。再旁边,是邱离和青让。
4个人都穿着伏家班的旧班服,南狮裤,武术鞋,脸上都挂着一层奶膘。
“这是……咱们?这是咱们。”蒋白抬起头。
伏城点点头,是他们,就是他们,这可能是自己和师哥留下的唯一一点证据了。证明他们从4岁一起长大,情同亲生手足。
书很厚,蒋白一页页翻动,认真阅读。里面介绍的非常详细,师父用口述的方式讲解醒狮文化,从起源到今日。而这些话,他也从师叔嘴里听到过,就在伏家班刚准备参赛那几天,练习倒立三炷香,师叔全给他们讲过。
后面还有许多照片,可见制作组用心良苦。最精细的是各种传统桩阵,山涧采灵芝、雄狮吐瑞、攀崖寻宝、采龙门青……传统醒狮和中华武术密不可分,刀枪棍棒齐上,缺一不可。
再往后翻,是伏家班的练习照和生活照。蒋白从照片里寻找自己的身影,当年还小,制作组不会拍小孩子嬉闹,可是从边角里不难找出蛛丝马迹,证明自己在这个小院里生活过,欢笑过。
他们在大人身后打闹,在大人休息时扛起表演刀耍威风,绕着大水缸跑,还有一张是邱离摔倒,青让一把拽掉了他的南狮裤,露出了里面的小裤衩。
这些都是自己活过的证明,以前的蒋白活过的证明。这些才是自己,鲜活的自己,和爸妈给的几十张单人照不一样。
“这里还有一封感谢信,还有一个U盘!”邱离从纸箱里翻出来,“快快快,让让你带电脑了吗?”
“带了。”青让去拿笔记本,插上U盘。蒋白把地上失魂落魄的伏城扶起来。
“他们真办成了……”伏城记得这些人,“他们当时说……要好几年,钱也不一定够,要把全国的非遗文化都拍进去,他们真办成了。”
蒋白把信拆开,里面是一封简短的感谢信。
“尊敬的伏弘先生:
展信佳。
当年您的采访已被录入成册,纪录片也将登陆网络电视平台,对您曾经给予的帮助和鼓励感激不尽,无以回报。在此希望您及伏家班蒸蒸日上,我们和中国非遗文化,都将迎来更好的未来。长路漫漫,感谢您与我们同行。
节目组全体制作人员 敬上”
是给师父的。蒋白把信重新收好,暂时没有给伏城看,免得他伤心难过。同时,青让打开了U盘里的视频内容。
竟然是当年所有的视频资料,和照片原片。
“南狮啊,以广东醒狮为代表,我父亲和爷爷也是从佛山来的。这个东西起源于广东南海,现在北方很少,但是在南方沿海一带,东南亚那边,很盛行。”视频里一个男人,穿伏家班的班服,坐在院里娓娓道来。身后是伏家班的旧班服,紫底镶金边。
师父的声音把4个人一起拉回小时候,大家都端正站好,听讲一样。哪怕师父不在了,留下的训诫不散,仍旧管教他们做人。
大多使用长镜头,采访了许久,节目组在小院里吃住5天,拍摄了大量真实素材,一个活生生的舞狮班。蒋白偶尔能从镜头里发现自己,直到画面一转,自己完完全全出现在屏幕里。
在较为矮小的桩上,4个人都在,当年走路利索的师叔在桩下,指导他们从小习惯跳桩。这个桩阵是正常桩阵的迷你版,小朋友用来学习最方便,现在在伏家班的院里已经找不到了,估计他们几个长到14、15岁就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