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982_作者:酱汁鲑鱼(132)

2020-10-19 酱汁鲑鱼

“是啊,长城是个好东西,美誉在外,天生有极高的知名度。”陈许继续说。

说的越来越让人糊涂了。

“但是我测算过,在太空看长城就象在两公里远看一根火柴的光,根本就不可能。”徐画晴说,“我觉得那就是谣言。”

李文学顿时陷入尴尬。陈许倒是脸皮挺厚,站起身来,拍拍屁股:“事在人为,总有那么一天,我要让宇航员在太空看长城。”

又神神叨叨的,什么都不说清楚,怕不是失了智。

又在“不到长城非好汉”处拍了照,一行人告别长城。

他们经由文劼带领,去了一家鲁菜馆。老师傅年纪大了,据文劼介绍,这是当年在御膳房做过。一行人顿时肃然起敬,点起菜来都细声慢语的,怕失了分寸。

之后又是溜旱冰……嗯,然后就冇了!

本来有个针对外宾的保龄球馆,但是怎么都没法买到票,便就此作罢。晚餐倒是没有一起,大家都太累了,有的还带着孩子,各自回家休息。总而言之,团建确实能够加强团队凝聚力,起码相互之间都熟络了很多。

最后只剩下一帮同学,陈许想着学校里面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一下,便和他们骑着自行车一同往海淀赶。近十辆的自行车在路上形成一条车队,在还算宽松的道路上有序前进。

出发点距离学校路程不近,车队里三三两两开始聊天。陈许还在后排和高一玮说着话,前排的徐画晴降下速来,直到和陈许平行。

“陈许,院长这几天可是问了你好几回,问你现在在做什么。”

“嗯?还有这样的事?”陈许这一两个月过得实在是有些得意忘形了,“那我明天得去先自首了。”

眼看这个学期就要过去,当时和张院长约法三章,要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可是如今毛都没有看到一根,至于那篇发去《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论文,至今没有回信。

这仍然在正常的审稿时间之内,陈许并不着急。按照这些期刊的尿性,三四个月也有可能。

经济学期刊的收录稿件,可不像《武侠世界》那么随意,两个人喝喝茶吹吹牛,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怎样,就这么定下来。

经济学期刊会有一道同行评审的工序,也就是让业内的专家进行评审,让他们在喝喝茶吹吹牛之间决定文章去留。如今陈许的稿子,还不知道飘在哪一所常青藤盟校里。

陈许相当淡定,但是院长并不知情。

徐画晴这么一提,陈许便放在了心上。当晚住在宿舍,第二天一早便去敲响了院长办公室的门。

“哦,大作家终于有时间了,最近忙着给杂志赶稿吗?”张院长不冷不淡,陈许看不出他心情如何。

“院长,我这次来是想汇报一下之前说的学术进展。”陈许拿出留在宿舍里的底稿。

“哦?进展如何?”张院长有些意外,接过陈许递过来的稿纸。

二三十页,全篇都是英文。好在张院长解放前也有留美经验,看起来并不吃力。只是陈许他论述经济增长理论历史的时候,难免会提到一些张院长根本没有看过的论文,这时候就有些吃力了。

不过关键的主旨部分还能看懂,就是拿技术进步做文章,建立起一个通用模型。

“这稿子投出去了?”

“对,投给了美国的《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野心不小啊,这么有信心吗?”其实张怀英院长并不能准确评估这篇论文的分量。

说到底这篇论文分量如何,还得看引用量。

“最多还有两个月就有结果了,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谈不上信心不信心的。”陈许说。

“陈老知道这件事吗?”张院长问道。

“这我也没来得及说,等有回复了再说吧。”

张院长又问了问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一些问题,陈许又强调了一下论文的核心思想:“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张怀英点了点头:“科技却是很重要。遥望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都是技术在驱使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对了,最近那本《第三次浪潮》你看了吗?”

“没有。”

“可以看一看。”张怀英转念一想,“我看你也闲得很。十一月初投稿到现在是不是什么都没做?”

“啊。”被发现了的陈许有些难为情。

“院里面准备发行自己的经济学期刊,你没事写两篇。”张怀英继续说,“别太懒了,经世致用,正事要紧。”

陈许连连点头,张怀英又说了一通:“武侠小说不是不好,但是你明明有更重要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