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凡事_作者:沙隐(250)

2019-02-21 沙隐

  然后边想也可能被调走。

  当然也可能不走,前提是他俩选了同一个X科。

  “我?”边想没于锦乐想的多,他正在跟高三认识的学姐打招呼,回头听到问题的时候,也没怎么多想,挠挠头就说,“政治呗,除了政治我能选什么啊!”

  “你不是理科好点吗?”

  喜欢跟擅长是两回事。

  在高考这道独木桥面前,一般人选科的最先考虑的就是平常分数的高低,至于兴趣爱好之类的,统统可以暂时往后压。

  可边想的回答打破了他的认知。

  他知道边想每逢文科备考时间就抓狂,绝对谈不上什么兴趣爱好;可论分数高低,很明显也是理科更胜一筹。

  既不是爱好又不是优势,那为什么还选政治呢?

  边想倒没卖关子,直接就解释说:“这跟强项无关哎,就是一个规划的问题。”

  这么久了,他们还是第一次谈到跟“未来”沾边的话题,边想歪着头,拖长了声音“嗯”了好长一声,挠挠头。

  他怕于锦乐不理解,便又继续解释:“政治科以后专业会比较对口,当然能上一本最好,但最关键还是要看专业,像是一本的矿质专业跟二本的法学专业肯定是选后者,其实经济类的也行,真要发挥失常就去那个警察专科学校,出来之后自然是走我爸那条路的。”

  虽然一直没明说,只知道笼统地一套说法是“高考考个好大学以后找份好工作”,但是细分下来,跟于锦乐这种家里看似管得严却缺乏未来规划的小市民之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一种来自于出生家庭的底蕴。

  于锦乐知道他俩不同,但也就是在这时,才清楚地意识到两人的差距有多大。

  “我也想选物理,化学也行,不用跟政治一样记一堆有用没用的东西,可选理的话走理工类的路线,有点文不对题呀。”他也是很苦恼,有预感自己高三的日子会被浩瀚大海般的资料所淹没,“苦逼死了。”

  “你呢?”边想回头问他,“走什么方向有想法吗?”

  什么方向?于锦乐茫然地看着他。

  “我以后要做什么?该怎么走好?”他这么问自己,却是迷茫的一片。

  他才十七,才高二,甚至未成年,学校统一成人礼宣誓也得明年才轮到他参加,如无意外,至少还会有三到四年的大学生生涯——

  时间看起来还那么长,怎么就问起他未来了?

  可还真有人——边想就是其中之一,却是早早就把以后要走的路给规划好了。

  经过这一对比,他蓦然醒悟。

  原来人与人,真是不一样的。

  来到鮀中后,自己一直都处于自怨自艾中,埋怨这里的人都是关系户,埋怨这里的人情淡薄不是他这等小平民的归处——这些是鮀中的问题吗?分明是他自己的问题才是!

  张弘宽再是能拿他当乐子,不也是看准了他的怯懦和自卑吗?

  边想、张弘宽等人身后的家庭之所以能显得高人一等,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享有等级特权,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平民小家所匮乏的高瞻远瞩,在同龄人还在迷茫前路的时候,他们早就规划好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发展,哪怕理想跟现实难免有偏差,但在基调不变目标统一的前提下,总归是要胜人一筹。

  反观自己,出生于每天为了三餐劳碌不已的小门小户,爹娘受制于目光的局限无法提前像边家、张家那般早早为孩子出路作规划打算,但他自己呢?他争取过吗?花过心思吗?

  鮀中的组成决不只是如边家张家之流,那所占比例更多的足以撑起这座百年老校辉煌长流的其他普通学生呢?

  思想上的认知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大撞击,于锦乐在他自以为是的想法中搜肠刮肚地刨了一层又一层,发现自己上了高中以来除了例行的愤世嫉俗,似乎就没别的有建设性或者解决性的思维与反思了。

  有点小受伤。

  于锦乐一边走向店里,一边琢磨着自己的“与世无争”跟“混吃等死”之间有着几步距离。

  走到楼下看到自家楼层没有亮灯,这是家里还没人回来。

  刚搬过来这边时他才小学四年级,于妈妈怕他年纪小丢三落四,加之家跟店离得近,店里天天有人在,不是于爸就是于妈,便就没给他们三兄妹配钥匙带身上,一直都现在他都高中了,身上也没有带钥匙的习惯。

  带一丢一,带二丢二,总之已经用具体行动证明了于妈妈当年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