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隼_作者:步枪(1338)

2020-12-13 步枪

七时三十分,飞机开车,李战登机,牵引车把飞机拖出机库。首先要做三次地面滑跑模拟起飞的动作。今天天气不是很好,天空灰蒙蒙的,地面风倒是比较正常。

在跑道起飞位置,牵引车脱离,李战打开座舱盖,舷梯车过来搭上,两边都搭上了。易小易和另外一名工程师一左一右第站在舷梯上,继续和李战核实着飞机的各个系统情况,同时做一些静止状态的功能测试。另有几组技术人员在飞机下方对各自负责的部位进行反复的检查和讨论。

四代机的许多主要性能还没有飞出包线来,所以李战的任务是比较重的。而此时,研发团队已经开始抠细节了,一些此前暂时不加以考虑的小细节都要完善起来。

原型机一般比较粗糙就有这个原因。你得先把主要架构打起来,然后一步一步的按照先主要后次要的顺序往里面填东西。当然,研发一款新型战机不是往里面填东西这么简单。

光是线路的布设就是一个需要花上数十年时间去研究的工程。

四代机横空出世之所以让非常多的人认为是假新闻,甚至照片都被认为是军事爱好者PS出来的,正是因为军工人顶着人民群众给予的极大压力和批评,卧薪尝胆数十年完成了技术积累,在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发力完成了四代机的首飞。

黑丝带的出现有多突然呢,可以这么说,空军方面已经决定委托沈霍伊厂基于歼-11B搞出一款三代半战斗机了,在四代机出来之前至少要作为最先进的制空战斗机服役十多年。

结果呢,黑丝带一出来空军没两天就取消了歼-11B后续型号的开发,于是,刚搞出了一架原型机的歼-11D项目就这么撂下了,沈霍伊厂索性把那架原型机作为技术验证机来使用。

有四代机了还要什么三代半战机?空军连Su-35的引进计划都做了减法,原本计划采购数十架引进全套技术的,到后来一减再减决定采购十二架,考虑到和俄方的关系勉强增加到二十四架。

部队考虑问题很实际,歼-10C进入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在四代机服役之前的三两年时间里,空军的制控能力是完全没问题的。从预计要十几年到三两年,这里面的差别太大了。

所有人员撤离了,李战重新关上座舱。

他开始在地面人员的指示下操纵操纵杆活动各个翼面。前鸭翼,双垂尾,襟翼,都在做全设计偏转角度的转动,整个看过去,黑色的四代机非常的像准备变形的变形金钢。

全动鸭翼、全动双垂尾、矢量发动机,一体式结构,整体式座舱盖,等等等等,百分之九十的技术拿出来都是世界领先水平,世界领先水平!

现在,李战要狠狠地操纵她了。整个外场在非常多的角度部署了非常多的摄像头,黑丝带的任何情况都逃不过监控,哪怕是再小的异常。

在活动了十几分钟手脚之后,塔台批准李战进行地面滑跑了。

李战把油门杆推到半油门位置,两台新型涡扇发动机瞬间喷出炙热的蓝色尾焰,显而易见,没有开加力的情况下黑丝带是具备了超音速巡航能力的。这也是四代机的标志性能之一。

两台发动机迸发出强大的推力,发动机转速提升的速度非常之快。这一点李战在地面试车的时候已经强烈感受到了。当他松开刹车的时候,更深刻的感受来了。

非常非常的有质感,加速很快,但却不是轻飘飘的那种快,而是像大排量自然吸气D级轿车加速那样,不知不觉的速度就上去了。有点像歼-11系列和歼-15,与歼-10系列的有明显的不同。

机头猛地抬了抬那一下简直绝了。

正所谓黑丝带一抬头所有人都得低头。

跑道比较长,李战计算着距离留出了足够的减速空间。他注意到,黑丝带达到起飞速度仅仅需要三百米出头的跑道长度,如果开加力的话肯定能跑进三百米。这样的成绩绝对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减速的时候全动鸭翼和全动双垂尾都能提供强大的制动力,于是给出了一个非常亮眼的减速距离。沿着滑行道回到起飞位置的过程中李战一直沉浸在震撼中。

他甚至设想,如果地面保障能跟上,以黑丝带这样的起降性能是完全可以部署在前线机场的,不需要很长的跑道,三五百米完全够用了。一些双向六车道、八车道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是完全能够起降黑丝带的。

当然,黑丝带的后勤保障对现行的后勤保障体系来说绝对是一枚核弹。这可是隐形战机,如果有上隐形涂料,每飞行一次都要做一次复杂的保障,绝对是会要机务分队命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