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它在夜间深蓝色天幕下亮起莹莹星火,好像宇宙中银河的浅淡倒影,缓缓地流动。
有时候,它矗立于乌雀山空旷寂寥的峰顶,又顺势盘旋而下,垂落出柔和动人的气息。
能够见到这些国际新闻的网友,还没把它们往家里搬运,突然愤怒拍桌
草!这视频哪儿来的?我都还没见过呢!
国内国外的新闻,总是会出现不同的供稿差异。
一群人兴致勃勃冲向国际,又万份惊喜的跑回来,给乌雀山大桥弄来了一个视频大合集。
有国内新闻台的鸟瞰播报
有国际新闻网的夜间俯视。
还有国家设计院、交通部官方骄傲发布的夜晚乌雀山大桥、检测中的乌雀山高速。
见过了全国无数高速公路俯瞰视频的网友,还从来没有这么全方位无死角的乌雀山高速。
那座大桥,打通的好像不只是一道线路,顺便打通了国内全部新闻媒体、建设单位、交通部门美学的任督二脉!
于是,在无数美景的视频下面,争论一触即发。
被乌雀山大桥和高速建设震撼的网友,立刻就站出来,要评比出个一二三。
“国家设计院发的夜景肯定是TOP了,这车水马龙的延时摄影方式跟建设夜景如出一辙!我喜欢。”
“i云雾的我表示,还是交通部发出来的检测景象最美,这种车子开进去穿云飞升仙界的感觉,简直是来到了蓬莱瀛洲!”
“虽然建设夜景不是乌雀山大桥建成之后的视频,但是它绝对在我心里当之无愧的NO.1,能够拍摄出那样繁华、静谧共存的乌雀山大桥,根本不是这些鸟瞰俯视能比的!”
大家各执一词,为美的表现形式争论不休。
当他们一定要决战美色之巅的时候,中国新闻的官方账号,竟然发布了一则从未出现在新闻上的视频。
那是铅笔细细涂抹的炭黑痕迹,勾勒出的峰谷山巅,盘旋着一只几欲腾飞的巨龙。
黑白的画面渐渐烧出了翠绿色泽。
一条银灰的痕迹,开始追寻着铅笔的线条,建造起如出一辙的乌雀山大桥。
它从山脚开始,蜿蜒盘旋,立起了无数桥座和万千塔吊。
在画面中迅速延展的银色躯体,夹杂着匆忙工作的建设者身影,一点一点地铸成了这条银灰色的巨龙。
延时摄影带来的强烈视觉效果,刺激着每一个人的观感。
好像他们亲自站立在山巅,俯瞰这大美山河。
亲眼见到从山脚慢慢建立起的盘山大桥。
它在观众屏息之中艰难攀爬至顶,又在观众诧异之中敏捷旋转咬合成形。
仍是白昼、仍是苍山。
却出现了一条令人百感交集的乌雀山大桥。
仿佛它仅仅花费了几分钟,便生长在了中国的大地上,创造了一幅旷世美景。
画面随着暗淡下来的天空渐渐转换镜头。
出现在视频里的不是结语,更不是乌雀山大桥成形的素描。
而是云雾缭绕的钢铸桥梁上,建设工人们拧紧了桥梁的巨大螺丝钉,擦干净了栏杆上沾染的水汽。
一位戴着安全帽的工人,疲惫的眨眨眼,冲镜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怎么样?我们实现了最好的设计!”
全体建设大桥成员站在桥头,顶着金光闪闪的“乌雀山大桥”欢呼道
“这桥,我们建的!”
一声铿锵的话语,骄傲感情不自禁,自豪感澎湃激昂。
不知道为什么,刚刚激动争论哪一个才是乌雀山大桥最美视频的网友,竟然沉默得热泪盈眶。
没有什么中国建不成的桥梁。
因为,建设桥梁的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
网络热热闹闹,律风能在回程路上,看到五湖四海的网友,对乌雀山大桥发表议论。
不久前还快乐欢脱的“角逐乌雀山大桥美景之巅”,变成了一条条发自内心的感慨和敬佩。
律风随手一刷,都能在#乌雀山大桥#的话题下,看到最真实的声音。
“乌雀山大桥建成了,我只想原地向全体桥梁建设者敬礼!”
“能够建设出这样的桥梁实在是太令人骄傲了,再看看建设者的那句‘这桥我们建的’,简直让人落泪。”
“这桥我们建的!这桥我们中国的!这桥全世界唯一一座是我们基建狂魔创造的!中国牛逼!人民牛逼!”
春运返乡的路途,拥挤又热闹。
律风刷着网络上的热闹,抑制不住嘴角的笑意。
即使他的皮肤,被山风吹得粗糙,也衬托得一双眼睛精神奕奕。
微信号上全是朋友、同事发来的恭贺新禧。
点开提醒就能看到丁鸿达狂发的国际动向,和国院工作群里喜庆的新闻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