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路线,更加侧重对抗,我能够压制住角卫形成优势,但一旦陷入双人包夹乃至更加严重的局面,混乱状况下的思路却不太清晰,成功率就明显下滑。”
“有些路线,更加侧重甩开,我利用绝对速度反超角卫或者安全卫,形成位置优势,制造出接球空档,在深远区域能够抢占到更多先机,接球也更加轻松。”
“教练,你的意思是,我应该更加侧重于速度,而不是力量吗?”
只言片语之中,可以感受到尼尔森的矛盾,他隐隐能够窥探到整体路线格局的状况,但还是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思路,于是最终的结论也就相对片面。
简单来说,对于战术的解读,还是不够立体。
尽管如此,尼尔森已经初步展现出了潜质——不要忘记了,他两年前才刚刚转职外接手,而且去年还因伤缺席了整个赛季。
“对,也不对。”陆一奇点点头、又摇摇头,“你仔细回想一下揭幕战的最后一次传球,到底是如何完成的?”
尼尔森怎么可能忘记那一记接球呢?那绝对是他NCAA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现在又细细回想起来,以不同的角度:
率先直线前冲,形成对抗,用自己的身体来制造绝对优势,形成突破之后,用速度和力量进一步建立优势,最终以绝对速度甩开防守球员。
“速度和力量!”尼尔森脑海里的那些困惑全部融会贯通起来,眼神也跟着明亮起来,但他随即就再次充满了困惑,“教练,但是……这不是更加适合黑人外接手吗?我难道不应该更加侧重接球手感和路线跑动吗?”
“不不不,当然不是这样。”陆一奇连连摇头,“没有人规定外接手应该如何训练,因为每一位球员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点,只有量身打造的训练计划,才能够真正挖掘出潜力。所谓的白人外接手和黑人外接手,那都只是相对而言的一个套路,而对于天才来说,那些套路也就不适用了。”
“……”尼尔森愣了愣,一时半会还没有反应过来,而后察觉到了陆一奇那坚定的眼神,就这样落在自己身上,他这才诧异地指了指自己的鼻子,“你是说我?我是天才?教练,你确定吗?”
这……这到底算是什么反应?满脸不相信的样子!揭幕战的时候,陆一奇将最后一传的绝杀机会交给尼尔森,绝对不是匆忙状况之下无条件信任尼尔森的随意选择,而是根据尼尔森特点完成的布局。
那么,尼尔森的特别之处到底是什么呢?
天赋与技巧两者兼具!
正如陆一奇所说,尼尔森是天才,一名潜力没有能够被完全开放出来的天才——至少上一世是如此。
2017赛季,联盟三十二支球队一共拥有两百名左右的外接手,其中白人外接手只有二十人;而同一组数据,进入2019赛季的时候,则进一步下滑到十七人——平均每支球队不足一人,数据持续走低。
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上曾经创造无数辉煌的白人外接手,正在逐渐失势;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真正能够早早跻身名人堂巅峰位置的白人外接手,只有韦斯-威尔克(Wes-Welker)一人,被誉为槽外接手历史第一人。
具体原因?解释起来错综复杂,但可以简单归结于,白人外接手技术更出色,而黑人外接手天赋更出众。
黑人外接手往往路线跑动能力不佳、职业训练态度偏差,但他们拥有身体天赋,垂直打击能力和物理对抗能力都更加出色;白人外接手的短程爆发力和深远续航力则略逊一筹,但路线跑动能力和柔软接球手感方面,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竞技体育之中,技术和战术都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但是身高不能。对于外接手来说,跑动路线、区域防守判断、假动作识别、战术掩护、接球手感等等都是可以通过长期训练而提升的,但与生俱来的天赋却不能。
正是因为如此,白人外接手必须面临黑人外接手的强烈冲击。
此前就提到过,西雅图海鹰所代表的轰爆军团改变了联盟的防守理念,2017赛季的时候角卫位置上就已经看不到白人的身影了——因为角卫位置就是天赋重于技巧,更多时候角卫需要处于被动状况下,以自己的天赋能力来形成对抗完成防守,而技巧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弱化。
联盟在挑选角卫的时候,越来越重视天赋,迫使外接手位置的挑选标准也发生了变化,黑人外接手开始逐渐抢占优势。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近端锋和外接手有所不同。
虽然主要任务都是接球,但近端锋的路线更多在短传区域,以路线跑动和拆挡掩护为主,对于战术理解和接球手感提出更多要求,这才使得白人与黑人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上,双方其实没有太多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