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会做菜_作者:逸明舒笙(645)

2020-12-25 逸明舒笙

实际上看起来,历史线的交织还是弱了一些,后续看看能不能加一些剧情,补上当年的故事。

另外悄悄说,本书最满意的故事线就是龙井虾仁和竹屿山房杂部这两部分。

一条开启本书故事线和食材线,一条开启华夏料理线,后续的所有都是围绕这两条故事来展开的。

接下来就是国内大舞台和国际大舞台了,菜品依旧令人垂涎,故事会尽力写的更好。

最后,求一波推荐和宣传……

最新数据,160均定,虽然比上架的时候好了太多,不过一个月下来还是勉强只够个馒头钱。

虽说写书不在乎成绩,可是书生也得吃饭……

跪求各位读者老爷们帮忙宣传一下,感激不尽!

后面,书生努力试试一天三更吧,手速残废实在是惨。

希望完本的时候能有个500订阅就知足了。

至于精品、万订什么的……

不敢想,不敢想。

要是哪一天真的发生了……就拜托读者老爷把我喊醒来码字吧。

最后,感谢各位陪伴到现在的读者老爷们!

招待不周,请慢用!

每一张推荐票和评论书生都记着呢!

书生保证不坑不宫,认真写故事,不仓促完本,感谢你们!“这是什么菜?”

不仅苏子放,店内其他几人也没有见过柳永安做的这种料理,外表看起来金黄酥脆,内里应该是中空的,不然不可能这么轻松的端起来,关键是个头很大,苏子放感觉那个圆球有自己两个头那么大。

“煎堆。”柳永安简洁回答道。

“煎堆?”苏子放露出一个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的表情。

煎堆他知道,这是一种华夏传统小吃。

做的时候需要用糖、水、米粉在锅中熬制成像面团一样的松散的粉团状结构后取出放置半小时。

等到粉团状结构可以和在一起的时候就拿出来像和面一样和在一起。

揉半小时以上,再揪下对应大小的剂子,包裹馅料或者直接素着下油锅炸熟即可。

成品软糯香甜十分可口。

在唐朝时就有诗描写过这种美食:“贪他油煎追,爱若菠萝蜜。”

第一次看到这句诗的时候,苏子放差点骂出声来。

“这种老鼠爱大米和般若波罗蜜凑起来的也能算是诗?不会是后人臆造的吧?”

不过仔细查找后发现原句真的是这样,这才讪讪接受。

煎堆在全国各地都有流行,分为有馅的、没馅的,还有撒芝麻和不撒芝麻的区别,不过不是这个名字。

在华北叫做麻团,在东北叫做麻圆、在琼省叫做珍袋,在桂省叫做油堆……

总之,这是一个在全国各地都能流传开来,而且口味还适合大众的食物,因此在许多场合都能见到,尤其是各地的小吃街。

煎堆总是和臭豆腐、烤面筋一样并列。

不过他见过的煎堆都是那种麻将大小的,顶天了手掌大小,从没有见过眼前这个有自己两个头大的煎堆。

“这真是麻圆子?”赵晓曼也好奇问道。

她作为东北人还是常吃麻圆的,可是乍一看到这么震撼的麻圆还是有些惊到。

“童叟无欺!”柳永安自信一拍胸口。

这时候薛意也从后院出来,看到桌上的煎堆好奇道:“这是谁做的大煎堆?”

几人连忙看向薛意:“师父(薛师傅),您认识这个呀?”

薛意点点头:“嗯,粤菜或者琼菜里面都有这个,叫做大煎堆,一般是婚宴上的菜品,做起来不难,不过能做到这么圆不容易。”

“谁做的?”薛意看向苏子放。

“他。”苏子放指着柳永安轻轻开口。

“没见过,来面试的?”

“是啊,您就是薛师傅吧,我老早就听过您老的威名,一直念叨着要去楼外楼尝尝您做的菜品,可惜没有机会,没想到今天终于见到真人了!”

“我可真是太激动了!”

苏子放:???

说实话,凭借柳永安的演技,他这个激动地样子绝对是演的。

他甚至觉得柳永安不应该学厨师,就该去考北电,说不定出道一年就可以横扫三大电影节、斩获小金人。

影帝从厨师开始?

好像要比某个一做饭就翻车的主角好很多啊。

开局《深夜食堂》,接着《食神》、然后《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

啧啧啧,这么一想,妥妥的文娱文的主角模板啊。

苏子放忍不住都想劝劝他赶紧去霍霍娱乐界吧,别在厨师圈子兴风作浪了。

把《中级厨师考试复习宝典》换成《演员的自我修养》挺合适的。

不过看着薛意听着话嘴角不自觉上扬的样子,苏子放还是决定先不戳穿这个事实了,毕竟让自己师父开心一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