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悬疑录:最后的狄仁杰_作者:唐隐(484)

2020-12-28 唐隐

雪止日出,阳光重新闪烁在盖满积雪的松柏枝条上。狄仁杰这两天难得轻闲,反而有些无所适从,见院中雪景正佳,便到东跨院内散步赏雪。恰在此时,他收到了李炜发自长安的一封书信。衙役送上书信,狄仁杰贪恋灿烂暖阳和雪后清冽舒爽的空气,便站在一棵苍柏下启封阅信。哪知看着看着,他却如坠雪湖,通体冰凉!

李炜在醉月居欢聚的第二天就匆匆忙忙返回了长安。他本来就是私自离京,见许思翰案情大白、许彦平归案,许敬芝的丧父之痛大为缓解,李炜没有了后顾之忧,当然不敢再多迁延,赶紧回京去了。当时高宗卧病,武皇后贴身照料,国事均交给了太子弘。始担监国重任的李弘迫切需要可信赖的得力帮手,见李炜迅速返京,他也是喜不自胜。

这天傍晚,李炜正在东宫书房陪着李弘批阅奏章,突然听到太子低呼一声。李炜闻声抬头,就见李弘紧锁双眉,盯着面前一封摊开的奏章。李炜并不开口询问,只默默等待着。果然,李弘思忖着道:“王爷,你常在汴州走动,可了解一个叫狄仁杰的法曹?”

李炜心中一跳,忙道:“太子,李炜倒是认识这个狄仁杰。怎么?太子殿下……”

李弘站起身来,背着手在书案前踱了两步,道:“两年多前工部尚书阎立本任河南道黜陟使,回朝后对这个汴州判佐狄仁杰大加赞赏,极力向上推荐,说是不可多得的治国良才。吏部经过合议,决定提拔这个狄仁杰,擢升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调令已经拟好,年底前就可以发到汴州了。可是,你看看今天吏部的这封奏章,竟说狄仁杰人品堪忧、朝中对他的为人颇多流言蜚语,朝廷要提拔此人,还需谨慎。因此请示将调令暂缓发出。”

李炜这一惊非同小可,他瞠目结舌地望着李弘,急得都有些语无伦次了:“太子殿下!这……这是从何说起?据我所知那狄怀英不仅才干卓着、学识超群,最最重要的就是他为人之忠诚正直、高风亮节,实乃不可多得的贤德之人、济世俊材。说他人品有问题,这、这简直……是肆意诽谤啊!”

李弘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着急,沉声道:“嗯,我也对此颇感疑惑。毕竟能得到阎尚书如此看重的人,人品上不应该有问题。不过,你可知道最近一次的河南道黜陟使许敬宗大人回朝之后,对狄怀英颇有微词啊。”

“什么微词?”

“许大人说此人恃才放旷、显山露水,没有半点君子韬光养晦、沉稳含蓄之道,恐非大用之才。”

“啊!”李炜心下顿时了然,但许敬宗是当朝宰相,自己如果直接反驳,将内情和盘托出的话,一旦为许敬宗所知只怕对狄仁杰更为不利,他思之再三,只道,“太子殿下,狄怀英的人品不容置疑,李炜可为他做担保。”

李弘微笑着道:“王爷你的担保,弘怎敢不采信?呵呵,只是你再来看看奏章里的这些内容,一派的污言秽语,不论是真是假都对狄怀英十分不利,恐怕还要有个妥善的应对之策才是。否则他即使获得升迁,也要被人诟病,今后的仕途会面临诸多险隘的。”

李炜在给狄仁杰的信中没有详述所谓的污言秽语,但狄仁杰从他的暗示中立即猜出,这些谣言是围绕着他与郁蓉的关系展开的,无非是说狄仁杰在醉月居的宴会上对美人郁蓉见色起意,十分倾慕,因此才在后来的许思翰被毒杀案中,想尽办法为郁蓉洗脱嫌疑,甚至不惜采用非常手段。虽然许思翰一案最终结果郁蓉确实无罪,但狄仁杰在其中的作为未免有先入为主之嫌,多少有失公允。而这样轻易为美色所惑、感情用事的人,又如何能担得起为民做主的青天之责呢?

李炜在信中说,他也无从揣测这些谣言是何人编造,又是如何散布的。但在当时那个情势之下,他的所思所想全都集中在一点上,那就是必须要打破这个谣言,挽回狄仁杰的形象。事发紧急,李炜并未多加斟酌,便想好了一番说辞,他以亲历者的口吻给太子弘说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醉月居,就是李炜离开汴州前一天晚上的好友聚会。彼时、彼景,乃至参与的人员都是绝对的事实。李炜只不过告诉太子,就在那个晚上,狄仁杰严词拒绝了郁蓉的投怀送抱,当时的情景为李炜等人亲眼所见,因此狄仁杰的君子之风不容置疑。李炜对太子说,事后狄仁杰还曾感叹,青春少女的美色固然令人向往,但自己曾受一位老僧教导,能用想象来遏止淫欲,也就是将美女想象成狐狸妖精、毒蛇鬼怪;将她秀丽的姿容想象成临死时的面目青黑、七孔抽搐;还将窈窕丰姿想象成腐烂污秽、衰败爬虫一般。只要如此这般,无论面对怎样的绝世美艳,那淫念欲火就会静止得如清凉的寒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