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睛盯着黑板,眼珠随着老师的粉笔无意识地转动。流萤是不是在教室里经常会想起祖父生活的乡下?
2
我从家里的书桌前走到教室的课桌上,从家里的餐桌旁走到教室的课本里,从清早微光下走到夜晚路灯中,就不急不缓地走过了时间和岁月。
高考骑马踱步而来之时草木皆兵,持矛抵达之时兵荒马乱,乘风归去之时猝不及防。相比之下,中考就显得无关痛痒。
姐姐考完之后,并没有像个疯子似得跟书过不去,非得撕了那些已经一文不值的废纸,相反,她把所有的书码成三四摞,然后一本一本地从中挑选了十几本留下来作为纪念,有时还会拿起几本翻一翻,也不知道在看些什么,剩下的全都以两毛钱一斤卖给了收废品的大叔。
她卯足劲儿高兴了几天,然后放榜之后就变得愁眉苦脸了。她的成绩一塌糊涂,连二本线都没有过,差了好几分。但与平时的模拟考相比,尚在意料之中。
周六晚上,吃完晚饭,兴许是没有足球比赛,父亲坐在沙发上,随意换了一个台,不知是觉得看广告没有意思,还是想起了姐姐糟糕的成绩,开始小声数落起来。他不举自己家儿子的成绩来说教自己家的女儿,举了其他好几个同事家的孩子考得如何如何的好,能上哪所重点大学啊之类的碎碎语,言语不轻不重。妈妈在厨房里干完“本职工作”后,坐在客厅的另一端,一边毫无心思地将脸朝向电视,找了个缝隙插进了话,开始时顺着爸爸的说教,夫妻俩互相配合,而又互有默契,后来说着说着有了自己的思路,就按自己的想法唠叨起来。爸爸开始注视电视里的节目,闭嘴不谈。
我和姐姐坐在一起。她戴着眼镜、佝偻着背,一脸沉默、毫无表情地盯看着电视屏幕。我半躺着听他们对姐姐的训话,心下里不知道帮不帮姐姐说话,也不知道能不能帮姐姐说话。毕竟她考得差,这是一个事实,而且再一对比我的成绩可能更会刺激到父母,要是拿他们骄傲的儿子的成绩来训斥姐姐的话,她心理上会是很不舒服的。
我决定沉默以对,但悄悄握住了姐姐的手。
让我恐慌的是,我感觉不到任何她的情绪,无论是从手上,还是从表情上。她总是能很好地藏住自己的情绪,她很擅长这一点,像是一个伪装大事,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那些表露出来的只是她自然无意的行为,这让我猜不透的“故意”给人的感觉就等同于漂浮在水面上的不安感。
第二天上午网上填报志愿,全家人拿着两本厚厚的填报志愿的书,先找出姐姐能填报学校的那一块,然后就一个一个浏览学校名字和专业名字。我们都不知道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好。爸爸说成绩考得差,这些学校都不好。他兴许是想起了同事家骄傲的孩子了。在经过一番详细地讨论后,俩人选了几所听起来不错的学校,然后就琢磨着报哪些专业。夫妻两人都觉得经济类与金融类是不错的专业,但分不清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流萤在昨天晚上对我说她想读文学或者哲学,她还给我列举了很多个文学家和哲学家,我只知道课本上的鲁迅先生、沈从文先生及巴金先生等,对她列举出的奥斯卡·王尔德、黑格尔、尼采、大小仲马、查尔斯·狄更斯等只有个模糊的印象。她准备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离家能有多远就报多远,哪怕是穿越大半个中国的求学。父母耐心地说情说理、喋喋不休的闲言碎语,使她稍加抗议后便屈服了。
父母给姐姐选了几所本省的学校以及相应的专业,姐姐以恳求的态度和些许的执拗保留下了自己的希望,即使是它们排在志愿专业的最末尾。
好歹还有几个小时的火车路程,而且说不定能实现我的文学梦呢。姐姐在心里自我安慰。
我好似一个观众,在支持着场上的选手,却无法给予她帮助。
我以全校第二的优异成绩骄傲地登上了学校的荣誉榜,“苏画屏”三个字成了父母向亲戚朋友同事夸耀的谈资,每次路过学校大门,他们都会驻足在荣誉榜前,看着自己儿子的名字。他们开始期待着三年后还会在这儿看到“苏画屏”——以我的成绩,我可以进省里的国家级重点中学,但父母考虑到离家太远,而且本校奖励我五万块奖金以鼓励我留下来——妈妈没有过多权衡其中的利弊,当即以《论语》中的“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点为我作下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