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喃喃自语,笃定的说道:“我们得去找一些学生,我们需要更多的二胡。”
“方兰,你还能联系上参加冯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音乐会的那些学生吗?”
方兰愣了愣,不确定的说道:“也许能。”
毕竟已经过去六年,她不能保证联系得上所有人,但她可以试试。
一幅美好又温馨的蓝图,摆放在了所有人面前。
他们要找的,不是那些阴暗邪恶的罪犯,而是冯元庆真正的学生!
年轻的、中年的、苍老的学生们,一起演奏的二胡曲谱,曾经感动过无数忘记了冯元庆的聆听者。
如果学生们能够重新执起琴弓,拉动琴弦,也许就能代替冯元庆、代替柏辉声,向那位固执的老人,讲述希声承载的真正感情。
钟应因为时差的困顿,被这美好的景象冲得浑身热血沸腾、头脑清晰。
他和厉劲秋急忙赶往利瑞克学院。
他们不仅要借用复制的编钟,还想借用利瑞克学院的礼堂。
有编钟的地方,有学生的地方,就是最适合邀请贺缘声的地方。
利瑞克学院博物馆近在眼前,睡醒的絮姐发来了消息。
“樊叔说,你想出了主题?”
钟应捧着手机,激动的回复,“对。絮姐你记得去清泠湖学院,想办法找找以前参加过冯元庆逝世十周年纪念音乐会的学生。”
“找他们干嘛?”絮姐回得飞快。
“演奏!录像!录音!”钟应言简意赅,“我们想为冯先生,再奏一场纪念。”
他等着絮姐亲自去清泠湖学院,找院长、找老师,总之,没有当时的学生,要有当时的录音录像也可以。
然而,絮姐似乎没有什么犹豫和困惑,回答了一句。
“问了,你要多少人?什么时候要?”
钟应:?!
效率之高,钟应奔向利瑞克学院博物馆的脚步都吓得定住。
很快,絮姐善解人意的发来了一张聊天截图。
上面是一个极为活跃的聊天群,絮姐已经圈好全员,点击发送——
“大家最近有没有空?我们准备在美国,为冯老师办一场纪念音乐会”。
大清早的,竟然已经有三四个人响应:“什么时候?”“哇,为什么在美国?”
钟应捧着手机仔细端详,群名:冯老师学生群。
她还是群主!
钟应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震惊诧异的追问道:“你什么时候成了冯先生的学生?”
絮姐回答得理所当然,“卖二胡的时候。”
第43章
“缘声, 最近柳树抽芽,绿茵茵的,倒映在学院的湖面, 甚是好看。”
书房回荡着冯元庆的声音,语调仍是悠闲。
他说, “既然没办法拍照给你看, 我就给你拉一曲。”
他的笑声原封不动的录了进去,还有摸索着二胡,弓子与琴身咔哒咔哒的摆弄声响。
不一会儿,悠扬悦耳的曲调,就随着录音沙沙的杂音,清晰的传了出来。
冯元庆的新曲很美。
贺缘声这样没什么音乐天赋的人,都能从二胡的揉弦颤弓之中, 感受到遥远清泠湖的春色。
那银弦潺潺, 应和着弓毛轻换,仿佛有人伸手,晃动了碧波荡漾的春湖,发出了哗啦哗啦的水声。
老人躺在椅子里, 盯着悠悠转动的磁带机。
他记得, 自己第一次听到这段录音, 是在灼灼夏日。
空调呼呼的发出噪音, 他还特地将空调关掉, 站在炎热窗边, 聆听师父这段如同春风拂过青青柳叶,送来凉爽湖风的即兴演奏。
音乐不长, 他却永远忘不掉当时热汗淋漓时, 灵魂迸发出的清爽。
好像他也站在学院湖泊旁, 也眺望着师父眺望的柳叶嫩芽,在和煦春风中感受师父随手得来的感悟。
“哈哈,怎么样?是不是很好听?”
冯元庆的询问,得到过无数次回答。
曾经贺缘声每次听完,都会认真的称赞道:“师父,您的二胡永远是我听过最好听的。”
即使冯元庆根本听不到。
可是此时,贺缘声却没有做声。
他视线落在缓缓转动的磁带机,等着它结束了这一段录音,发出意料之中的咔哒声。
老人粗糙干枯的手指,摸着那台老机器。
他叹息着问道:“你为什么还能笑得出来?”
书房安静,无人能够回答。
这个问题,贺缘声问过很多次。
他得不到任何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