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_作者:鸦豆(163)

  当然,不是真的广告,而是何谦想为甘婆婆做个专访,顺带展示一番老人家那些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鞋样。

  干出版这一行的,几乎每天都在愁选题,对于何谦而言更是。好不容易这一期的杂志内容过审印刷了,又要开始筹备下一期的了,永远没个停,也就永远需要灵感和新意。

  何谦左瞧瞧被一群人围观着埋头画花样的林知,右瞧瞧乖巧吃棒棒糖的甘可可,灵感来了,现场就掏出包里的相机咔咔来了几张照片,他甚至连文章题目都已经想好了,就叫做《一双鞋垫上承载的汗水、爱心与希望》!

  好家伙,他觉得他的年终奖金有望了。

  这些事,与一门心思埋头画画的林知都无关。

  他在认真地画完大家交代的图案花样之后,便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又闷头创作新的作品了。

  但他仍然会记得时不时问问宏哥甘婆婆在医院身体怎么样了,倒是聂振宏,一直在关注这件事后续的进展。也正是因此,他是第一个意识到几个小朋友所做的事后劲有多足,又为甘家婆孙俩带来的意义有多大。

  目光要转向何谦那一期记录甘婆婆故事的杂志出版上市后的几天。

  他们这条街处在老社区里,平日里虽然闹闹哄哄的,但人流量基本没什么起伏变化,每天见着的面孔差不多都脸熟,大多是周围的住家户。

  但最近几天,街道上却有了一些波澜。

  主要是下午放学后的那段时间,总会有一些穿着校服的小学生或中学生结伴前来,手里捧着杂志,一边走一边问路,最终循着街坊们指的方向,找到聂振宏的修鞋铺门前,问他们有没有鞋垫卖。

  ——就是杂志上拍的那种,老奶奶亲手绣的,好看又耐穿的手工鞋垫。

  聂振宏起先也没有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他只向学生们解释说老人家还在住院,新做的鞋垫没有送来,店里只积存着一些以前缝制的款式,不太好看。他本以为这些小朋友会失望离开,没想到只是刚拿出来,就被这群小孩子一窝蜂地抢购了。

  “我给我爷爷买一双!要 42 码的!”

  “叔叔,有没有 37 码的?我要给我妈妈买一双!”

  “我、我脚 34,叔叔,有没有我能穿的呀?”

  挤在他面前的是一群看上去正在读四五年纪的小学生,他们有的脚上蹬着耐克阿迪,有的兜里掏出全是五毛一块的零钱,虽然家境不同,但想要奉献爱心的心却是一样的。

  “甘婆婆好辛苦啊。我奶奶和她一样年纪,可是我奶奶都没有白头发呢。”

  “我们老师说,这种手艺都要失传了!每双鞋垫要缝几万针才能缝好,我想买来数数是不是真的有几万针!”

  “傻子,你数到明早都数不完!我就不一样了,我妈妈说这种鞋垫穿起来不会臭脚,主动给钱让我来买几双呢!”

  “哈哈哈!你妈妈是不是每天也被你臭死了?!下回体育课,你可要记得穿哦!”

  小孩子们你说一句我嚷一下的,没一会聂振宏店里的存货就被他们给买完了。有个揣了新款手机的小男孩,还特意给聂振宏留了电话,让新鞋垫到货了通知他们,他们还有好多同学想买呢,俨然一副小班长的派头。

  等后来还有学生和家长来问,聂振宏便只好指路不远处的裁缝店,让他们问问里面的孙老板还有没有多余的鞋垫卖。

  这样的情形,也让一直为甘家婆孙忙前忙后的孙曼琴心里也开心有熨帖。

  毕竟她跟甘家婆孙的关系再怎么好两家人也没办法当成一家人过。瞧见如今老人家的手艺真正能赚钱了,她也替她们高兴。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

  孙曼琴第二天特意跑了趟医院,将甘婆婆近期缝制的几十双新鞋垫拿了回来,也将这好消息告诉了甘婆婆。

  本来她琢磨着拿回来的鞋垫还能卖十天半个月的,没想到短短几日又销了个精光!

  特别是这些新鞋垫绣的花样纹案与市面上的都有所不同,没有烂大街,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往往是她把鞋垫往外一摆,都不用怎么介绍,就有人上前询价,转眼就卖出去了。

  无论是小朋友们喜欢的卡通人物,还是年轻人倾向的国风复古,在甘婆婆的一双巧手之下,都赋予给了鞋垫全新的美好与价值。

  同时,也令这门费力又难赚钱的手艺,真正成为了能够养活甘家婆孙俩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