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心眼_作者:牛角弓(51)

2021-12-09 牛角弓

  摊主冲着乔先生熟了一根大拇指,“一看您就是有学问有眼光的人。我这件东西……”

  弥月是抱着还人情的想法发表意见的,见乔先生颇为意动,便干脆把话说的清楚一些,“这件东西,我不看好。乔先生不妨再看看吧。”

  摊主连忙将炮火对准了弥月,“你这位小兄弟可不能信口开河,我这一件宝贝真是陈大家的墨宝,你看这笔锋、这转折……我说小兄弟,你懂书法吗?”

  乔先生就有些摇摆了,“谢老你看……”

  谢老就冲着弥月点了点头,示意他把话说的清楚一些。

  弥月见他们周围并没有别的客人,就算说了什么,也不至于影响摊主的生意,以至于招来摊主的记恨,便小声说了句,“我书法一般,不过这纸不对。它不是明代的东西,而是清代的。”

  摊主也是一愣。之前他们纠结的都是笔迹的问题,谁也没想到这人会拿纸张来做切入点。

  “这……这怎么不是明代的……”摊主反驳他,“你别瞎说啊。”

  弥月没有理会摊主的态度,指尖在纸张上轻轻拂过,轻声说:“这是镜花笺,清代高丽国进贡的高丽纸。”

  摊主忙说:“这也不能当做依据啊,明代就没有高丽纸了吗?”

  弥月点点头,“我们国家从晋代开始就从邻国接受贡纸了。宋元明清时期都有高丽纸,北宋《负暄野录》里也有记载,说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此中国所无。也就是说,这张纸的成分、制作方法都与我们国家的纸张有所不同。”

  弥月知道这些人当中,就只有一个谢老是行家,他说这些话的时候重点也是看他的反应。见谢老含笑点头,便继续说道:“但同样的东西,不同年代会有不同年代的特色。仿制得再仔细,与真品也是有差距的。”

  他示意乔先生留意纸张的花纹,“明代的高丽纸与清代的高丽纸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我没有看错,这应该是乾隆时期的高丽纸。”

  乔先生是看不出纸张的区别的,但他见谢老含笑颌首,就知道他是认可这小年轻的说法的。

  乔先生就有些沮丧,喃喃念叨一句,“可惜了。”

  乔樱见他爸爸一脸失落的表情,忍不住就多嘴问了一句,“清代的纸?这件东西是清代的吗?”

  谢老摇摇头,“墨迹太新。”

  弥月见乔樱还是一脸迷惑的表情,便在旁边提醒她说:“有不少书法爱好者都喜欢收集清代的书画纸。这个在市面上并不是很难找的。”

  乔樱也有些失望,不过仍然很有礼貌的向他道谢。

  摊主见这笔生意做不成,也并不生气,让他们随意看看,转而去招呼新来的客人。

  这个摊子主要就是卖字画,两张书桌大小的摊子上铺一张灰色的书画毡,略有些凌乱地堆着不少的书画摹本,有装裱好的卷轴,也有一些叠放在一起的残稿。靠近边缘的地方,还堆着一摞旧书。

  弥月在旧书堆里翻了翻,从里面挑出了两本。

  老猫一直留意他的动作,见他要问价,就凑过来翻了翻,“药方?”

  这两本都是手写稿,字迹也算清楚,一页一页记得都是药方。老猫看不懂这药方到底值不值钱,不过这两本旧书最外层都是牛皮纸,边角虽有些破损,但看上去并不像是很有年头的样子。

  摊主见他询价,连忙凑过来做进一步的介绍,“这可都是人家的传家宝……”

  弥月有些戏谑地抖了抖书皮。

  摊主有些尴尬的咳嗽一声,“书皮不能说明啥……你看这里头这纸也是有年头的对吧……两本给两千怎么样?”

  “不怎么样,”弥月掀开封面给他看,“也没个款识,年头也不长……五百块钱吧。”

  摊主连连摇头,最后一番讨价还价,一千二成交。

  弥月掏出手机给摊主付了账,

  走开一段之后,弥月将手稿一人一本递给了老猫和乔樱,“这种小东西,乔先生大概是看不上的,你们二位留着玩吧。”

  老猫知道他这是还人情来了,也不矫情,伸手接了过来。乔樱跟弥月不熟,见老猫接了,她也跟着接过来,随口问道:“这是什么?”

  弥月示意她翻到最后,看一角的小印,“槐云道人,这是康熙年间的名医薛生白的号。这里还有一瓢斋的字样,用笔飘逸端庄,纵横有度,应该是薛生白的手稿。至于这一本……”

  弥月指了指老猫手里的那一本,“这一本前后字迹略有差异,但看笔迹,又有相似之处,我怀疑这本药方是薛生白的学生或者儿孙收集起来的,前面这部分收录的是薛生白自己撰写的药方,后面这部分,很可能是成书人模仿薛先生的笔迹抄录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