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颂、谢霜语轮流在厨房忙碌一番,一道道中、日式美食端上餐桌。
其乐融融地吃完午饭,大家转移到阳台晒太阳聊天。
甘甜甜和谢霜语挨着坐,喝着果汁从育儿经验聊到了衣服、职场。
朗月和川川坐在爬爬垫上玩积木,黄豆懒洋洋地趴着,承担起了照顾小孩的责任。
阳台另一角,三个大男人支起小桌玩斗地主,郑烨连输三把,不忿道:“朗颂,你怎么老给他放水,你们一家人欺负我这个外人是吧?”
孙谚识打抱不平:“你讲点道理,刚才你是地主,我俩打你。”
朗颂莞尔,拿起桌上空了的茶壶,说:“我去泡壶茶。”
“我去就行。”孙谚识把朗颂按了回去,拿着玻璃茶壶进了屋,走向厨房。
等水烧开的时间,他倚着墙壁,静静地凝注阳台的家人、朋友。这个画面很熟悉,数月前,在蓝楹巷中也有一大桌子人围坐一起,吃饭闲聊。
郑烨踱步过来,和孙谚识并排斜靠着墙,问:“表情这么深沉,在想什么呢?”
孙谚识笑哼一声:“我在想,经历了人生的低谷,我比以前更爱生活了。”
第110章 走向人生的远方(正文完结)
正月十五这天,朗颂和孙谚识回了屏州老家。
因为晚上就要赶回江城,考虑到途中奔波劳累朗月吃不消,也想给谢霜语一个和朗月独处的机会,这次他们没带朗月,把她放在了谢霜语那。
上次聚餐谢霜语离开后,朗月趴在孙谚识腿上,羞涩地说:“爸爸,阿姨,很漂亮。”对谢霜语喜欢得不行。
昨天晚上她得知哥哥和爸爸不带她回老家,瘪着嘴要哭,一听漂亮阿姨来接她去玩,顿时破涕为笑,还特意把那只泰迪熊抱上床,说要和黄豆还有熊熊一起去阿姨家里玩。
第二天一早,送走朗月之后,两人搭乘高铁前往屏州市。
朗颂的老家在乡下,到了屏州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城乡巴士,才终于到达朗颂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群山环抱的桃树山村。
朗颂带着孙谚识往村里走,边走边说:“我七岁的时候跟着我爸妈去了江城,自那以后每年最多回来一两次,住个两三天。”他指着不远处流经村里的一条小河,“现在太冷,到了春夏很好玩,可以上山摘野果子吃,还能下河摸鱼。”
孙谚识深吸了一口农村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想象着朗颂小时候卷着裤腿下河摸鱼的样子,问:“你摸鱼厉害吗?”
朗颂回忆了一下,回答:“还挺厉害的,小时候家里养了一只猫,一年到头都有小鱼干吃。”
孙谚识舔了舔嘴唇,突然有点馋小鱼干。
今天是元宵节,村里挺热闹,在县城工作的年轻人都回村陪留守村里的老人过节。
一路上有不少老人家跟朗颂打招呼,孙谚识走在后面跟着朗颂叫人,朗颂叫叔他也叫叔,朗颂叫婶他也叫婶。遇上两个热情的大伯,硬是要拉着他们去家里吃午饭,推搡了好一会儿才得以脱身。
孙谚识见识到了农村人的热情爽朗,低声问朗颂:“住村里应该很开心吧。”
朗颂笑了笑:“开心,不过也有因为庄稼种过界两家人吵架、打架的琐事发生。”
没一会儿,两人在村尾一栋两层小楼房前面停下。
朗颂从包里拿出钥匙:“到了,这里就是我家。”
孙谚识抬头看着面前的小楼房,墙皮已经脱落,刷了漆的大门被晒得干裂、发白。
打开门,一股常年无人居住的霉味扑鼻而来。
朗颂用一截围巾捂住孙谚识的口鼻,说:“哥,你在外边等我,我上楼去拿东西就行。”
孙谚识抓他手腕:“我跟你一起上去。”
朗颂无奈一笑,从包里拿了口罩给孙谚识戴上,环着他的腰进了家门。
一楼是一个前厅外加一个后厨和一个杂物房,二楼是一左一右两个房间,中间有一条过道,走到头便是一条挑廊。
朗颂问:“二楼的格局是不是和蓝楹巷老房子的二楼很像?”
孙谚识点头:“很像。”连房门的颜色都几乎一模一样。
朗颂打开一扇房门,然后把孙谚识拉进了怀里,扯起敞开的外套替他挡着飞扬的灰尘。孙谚识也用手捂住朗颂的口鼻,等灰尘逐渐散去,两人才走进房间。
“这里原来是我的房间,”朗颂开口,“爸妈去世后,我把他们的东西都搬回来放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