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之徒_作者:青山埋白骨(226)

  房里堆满了东西,用盖布遮得严严实实,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但房间里并不乱,看得出来朗颂精心整理过。

  孙谚识用指尖抹了一下盖布,只有一层薄薄的灰尘,问道:“年前回屏州那次回过老家?”

  “嗯,来打扫过一次。”

  孙谚识点点头,他怕朗颂触景生情,卷起袖子牢牢牵住了对方的手:“那咱们也打扫一下吧?”

  朗颂帮孙谚识把衣袖扯下来,擦去他指腹上的灰尘,摇头道:“不用,上次给了村里一位独居的婶婶一笔钱,她每隔一段时间会来帮忙打扫一番。”今天他们回屏州是为了给父母扫墓,回老房子也是为了拿点东西,时间上并不充裕。他掀开柜子上的盖布,打开柜门道:“东西大概在这里,我找找。”

  孙谚识擦拳磨掌,难掩脸上的兴奋:“我跟你一起找。”

  前两天朗颂去书房找书,结果半天没见人影,他进书房找人,却看到朗颂不知从哪里翻出了他童年时的一本相册,正拿着手机翻拍呢。作为交换,他当然也想得到朗颂小时候的照片。可是朗颂说他的照片都放在老家,所以今天才会特意来老房子一趟。

  柜子里放了一些书和杂物,收拾得很规整,孙谚识很快就在堆叠起来的几本书中找到了目标——一本插页式小相册。

  皮革材质的封皮已经老化脱皮,显然是有些年份了。

  孙谚识小心翼翼地打开封皮,一张没有过塑的泛黄老照片映入眼中——六七岁大的小男孩穿着蓝色T恤、米白色的中裤,赤着脚站在小河的浅滩边,偏着头,瞥向镜头的方向。

  那不情不愿的神态和现在的朗颂如出一撤。

  孙谚识用指腹抚摸小男孩的脸颊,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你小时候真可爱。”

  朗颂有些不好意思,“啪”一声合上了相册:“回去再看吧。”

  孙谚识又翻开相册:“这么薄薄一本,一会儿就——”看完了……

  话音戛然而止,倏地一阵天旋地转,他被朗颂抄起膝窝扛在了肩上。努力挣了两下,纹丝不动,在‘不可抗力’因素下他不得不合上了相册。

  走出家门,朗颂才小心地把孙谚识放到空地上,他指了指屋后的一座小山,说:“我爸妈葬在那座山上。”

  孙谚识远眺山头:“挺好的,睁眼就能看到自己家。”他勾勾朗颂的手指,“走,咱们去看你爸妈。”

  走出十几米远,孙谚识又转身,他走上一个土坡,恋恋不舍地拿出手机,“咔嚓”一声,将两层小楼定格在了画面中。

  两人走过一段田埂,到达山脚下。

  朗颂走在前面,转身摊开手掌:“哥,我拉着你,路不太好走。”

  孙谚识毫不迟疑地把手放上去,两人的掌纹紧密贴合,在林间小路上携手向上攀登。

  小小的一座山头,虽然路有些陡,但路程并不远。若是朗颂一个人,十分钟便能走到,奈何孙谚识从没爬过这种窄到只能容下两只脚的野生山头,一路走得气喘吁吁。

  二十分钟后两人到达山顶,看到了掩映在一株翠柏之后的两座坟茔。

  半个多月前朗颂来祭扫过,坟茔周边很干净,一棵杂草都没有,墓碑前还有上次拿来的祭品。

  孙谚识走到墓碑前,先鞠了一躬,然后半跪下来,和朗颂把背包里的祭品拿出来。除了一些朗颂父母平时喜欢的一些食物,还用保温壶带了两碗早上煮好的汤圆。

  朗颂拿出两个一次性纸碗,把圆润饱满还冒着淡淡热气的汤圆装在碗中,分别放在了两块墓碑前,低声说:“爸,妈,元宵节快乐。”

  孙谚识最后从包里拿出了一瓶酒,朗颂说他爸偶尔会小酌几杯,这是他一早就备下的。

  摆好祭品,两人一同跪下,无声地磕了三次头。

  此情此景让朗颂有些鼻酸,他紧咬齿关忍住泪意,牵起孙谚识的手举到墓碑前:“爸,妈,上次来看你们,我说想带个人过来给你们看看,今天把他带来了。上回聊了那么久,你们应该已经很了解他了,我就不再多做介绍了。总之,他是一个很好的人,我喜欢他,要跟他过一辈子的那种喜欢,我知道你们肯定也很喜欢他。”他顿了顿,平复了呼吸,“你们在那边,肯定惦记着我和月月。现在你们看到了,我和月月又有了家,有了相伴的家人,过得很好,你们别操心了,也好好过日子。”

  上山的路上,孙谚识一再告诫自己,要在长辈面前维持住身为兄长的沉稳持重,然而朗颂开口的那一刻他的眼眶就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