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代替症_作者:休芸芸(341)

  “无与伦比的杰作!”

  清脆的掌声没有节奏地响起,这是来自戛纳电影节主席的肯定。

  随即,路易斯刘站了起来,长叹一声,轻轻点头。

  让雅各布站了起来,用力地拍着手,目光浮动,眼圈通红。

  朴锡康猛地给了自己一巴掌。

  他记得,自己当年在完成第一部 作品,也是真正意义上令他享誉世界的作品的时候……他的一颗心,也就如现在这样被充实,被填满。

  被震撼。

  麦格的烟嗓在后面叫的最大声:“罗,你是天才!你太伟大了!”

  戛纳评审团站了起来,九个来自不同国家的评委,用同一种掌声表达自己的感情。

  ……

  全场的观众站了起来,两千多个人的掌声,就像海浪和洪流。

  一波波涌上来。

  没有退去的时候。

  ……

  罗布里和陈卓拉起了焦导。

  哭的泪流满面的焦导。

  罗布里早发现了,其实焦导是个特别容易动情的人。

  你看他文质彬彬的,温文尔雅的,冷静又自持。

  其实可爱哭了。

  你看他现在,哭的跟个孩子似的。

  好像打开了闸门,泪水滚滚而下。

  对导演来说,没有一刻比现在,更光荣。

  更激动人心了。

  ……

  作者有话要说:

  感动感动。

第153章 戛纳电影节(四)

  剧组的主创全都感动地抱头痛哭。

  的时候……

  罗布里硬把气氛给搅和了。

  “我说, 人还等咱们上台呢,到底上不上啊?”

  ……

  上上上。

  怎么不上呢?

  焦国栋带着剧组主创走上台去,站在荧幕前面。

  那种奔腾而来的巨大掌声和、尖叫声和欢呼声, 几乎淹没了他们。

  ……

  连续谢幕三次。

  掌声长达18分钟。

  卢米埃尔大厅, 今夜不眠。

  ……

  直到工作人员在多次示意下, 掌声才缓缓停止,主创才下台, 去参加电影发布会。

  全球四百多家媒体记者, 争先恐后涌向新闻厅。

  戛纳电影节里,剧组接受媒体采访,和媒体交流是惯例。

  但像眼前这种整个大厅都水泄不通,记者甚至都涌到身前,近身采访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

  甚至全体记者,也对剧组送上了炽烈的掌声。

  ……

  “导演您好,我是法国《世界报》的记者, ”一个金发帅哥抢到了提问的机会,激动地话筒都差点掉了:“我想问一下您创作《华工1863》的思路是什么,和您以往的电影相比,这部电影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焦导拿起话筒,微笑:“当然,如果说我以前的电影偏向一个人的史诗,那么《华工1863》就是一群人的史诗, 这群漂泊在外国的同胞们的历史,就是一部去国离乡的悲情合唱, 合唱和独奏是完全不同的。”

  很快, 一个扎着发圈的女记者也提出了问题:“我是英国《卫报》记者, 我想问焦导,电影开头的主观镜头并不多,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主观镜头渐渐增多,甚至到最后,就像是一双眼睛带我们去观看1863年的世界……请问这是焦导您特意设置的吗?”

  焦导点头:“当然,镜头从客观到主观,就是让所有观众一步步走进电影构建的世界,走进林一南的精神世界,让你们进一步体会到人物的挣扎和坚强。”

  ……

  很快,记者的注意就转向了罗布里。

  毕竟,没有人能忘掉罗布里贡献的精彩表演。

  一个年轻的记者语速飞快地表达对罗布里的赞赏:“你的演技令人称道!很难相信,这是你塑造的角色,罗,我对你的印象还停留在天鹅湖里的王子!但我很清楚,我们的天鹅王子有很多,东方的赫拉克勒斯却只有一个!”

  罗布里笑了一下:“东方的赫拉克勒斯,好吧,为了配得上这个称呼,我得回去练练肌肉。”

  在场的国内记者都不由自主笑喷了。

  外国记者有点茫然,不过看中国人的反应他们有点明白:“罗,你和电影中的形象不太一样,电影中的你太瘦了,不可思议!我都不忍心看了,你是怎么拍出来的?”

  罗布里解释道:“瘦是有原因的,老照片里,从清朝末年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照片中的人都很少有面目丰腴的,大多数的人,面黄肌瘦、肤色黝黑,弯腰驼背,所以那时候的人们的颧骨很高,因为脸上根本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