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根据“镜像”原则的心理来说,当我们人有这样的意识或在“看到(阅读)”某一件类似的事情时,我们的神经会有那样的同感,会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诸如羞愧、遗憾、惋惜;感激、崇敬、炽爱,或是一些激情澎湃或细腻如水极端情感。而审视历史,回溯我们的汉文化,要给予我们的,就是那样的效用。
那种源远流长的轮回积淀,必将使我们的心境开阔,并在我们认真投入过的每一段生活里,起到拨云开雾,指点迷津的作用。而且让我们有更大气辉煌的瑰色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再重拾不一样的激情重新投入一样的家庭社会生活中,将好的转变变幻于无形当中。
汉文化在我们周围是无处不在的。
就拿汉字来说好了,汉字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所体现出地情感细腻和中国文化的柔性中庸。作为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的象形文字,汉字所表意出来的情感体验更远胜于一些表情符号的使用——当然这也是为什么私会有对表情符号滥用的困惑。
汉字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体现在很多方面。最典型的比如说“思想”的字形,虽是脑力活动,但是需要以心意化的精神象征为基础,所以需要把“心”放在下面;而“法治”,虽然法治需要被严苛执行,但仍需要法外人情的“水”性宽容与法治并驾齐驱,甚至更多表现的是人性的评判,而从古至今,都是以左为尊的,所以“水”字偏旁被放在左侧。
而人们对于汉字的使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人们独有的独特情感。我曾经看过一篇描述中国人对于汉字使用所具意义的文章,里面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最初国人在翻译美国的时候,不把它翻译成“霉国”,不把英国翻译成“婴国”,或是把法国翻译成“乏国”呢?这当然可以有很多解释,但我想最中肯的解释,莫过于中国人从来都是以最良善的态度待人和往往希望寄予美好的想往的缘故。
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中国人的形象都被误解了。其实中国人并不古板,也不刻板,相反还很令人惊喜的是,中国人天生也有永远乐观的心态,只不过更加保守一点而已,并且他们大抵都具有待人谦和却对己严苛的特质。尤其是他们更有那种外表温润如玉,内心却华彩张扬的璀璨思绘星光,也都在用汉语言(也就是汉字)向这个世界表达着他们独有的汉文化观点。
是以,我认为那些成天诟病社会差距或是某些体制不公平的人,应该停止抱怨了。毕竟所有的人生都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的痛,无法从旁体会的情况下,没有人的会更卑微,也没有人的会更深重。
若你对某些现象不满,那么别污染汉语,请用准确的汉字表达,因为富有自省和内敛的中国人向来擅长在字里行间领会一个人能表达出来的最深沉的情感,和你这个人的品格素质;若是你对你生活的现状不满,那么请努力奋起改变,因为你老是成天地否定先人们努力过的事业没有一点用处,只有你能成功改变自己或者他人的现状的话,那你的时光才不会白白浪费。换句话来说,这就像叽叽喳喳的鸦雀,要是能喝到水,甚至还能教会别的鸟喝水,那才算是令人值得钦佩的一只好鸟。
这种近似佛家的“施恩”不图回报,亦或是儒家的“爱人”思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文化这个大水球包容万物、又普射世人的巨大影响力的存在。它润物于无形,却又强大到延续了几千年来华夏族人生生不息的无尽轮回。
而汉字无法详尽之奥妙,还在于其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意蕴和深沉。不过几个简简单单的象形方块字,被先辈们赋予地情感地巧思叠加,其情意便昭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诸如“凄凄惨惨戚戚”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寥寥数语便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我见犹怜的意境,也言述了细琢后才能恍然大悟的箴言,当然还有其他此类言语,其间的智慧灵光和浩荡情感,自也是不尽其妙。
熟悉的自然是最特别的。
有研究表明,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会很自然地过滤掉陌生的声音和话语,然后“主动”地接收到你最熟悉的信息。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果有人说你坏话,你立马就会竖起耳朵的缘故。
而要说起每个人最熟悉的汉字,莫过于是自己的姓名了。你从出生开始,到死为止,最开始学的,经常用的,都是只用这个代号(当然也有人不喜欢自己的名字,有各种原因换了名字或是有其他别名,笔名),而如果你拒绝使用任何代号,就算连数字或是“那个人”也不想用的话,那么几乎很难说处你是一个人了,因为如何开口都是错的,那么久而久之,你会连无名氏都不是,因为无名氏还是能代表着有这么一个人出现过的,而你却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