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靛蓝幽幽
作者:田夫
文案
蒲江大塘双石桥蒋元慈,少时就读于蒲江鹤山书院。受袁文卓先生影响,树立了“实业救国”理想。凭其聪明睿智和机遇,种植、生产和经营蓝靛,成为蒲江一方精英。他身为平民,却与清廷抗争;他贵为舵爷,却关注农民协会;他同情贫苦,却替军阀催捐催款;他支持减租减息,却退出苏维埃政府;他被军阀抓捕,却得到各方鼎力营救……
内容标签: 民国旧影
搜索关键字:主角:蒋元慈 ┃ 配角:蒋文洲,三少奶奶,杨秋儿,郑春梅 ┃ 其它:倾心蓝靛,全力保路,同情农会,抗税抗捐
==================
【耽美书斋将分享完结好看的言情小说以及耽美小说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耽美书斋http://www.dmshuzhai.com/】
☆、蒋元慈剪了辫子
蒋元慈从蒲江高等学堂毕业回来,已经两年多了,还一分钱的事都没有做过。双石桥旁大山坡下蒋家碥上蒋氏家族几个院子的老少爷们姑娘媳妇原本对他敬重有加的热情,也渐渐的冷去。
他不屑于种田作地。他说,种田种地,撑死了,一年能挣几文钱?他不做饭不扫地不洗碗更不得洗衣裳。他说,那些小事怎么能让一大男人干?大男人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大事。他对额爹挑着担担摇着拨浪鼓吆喝着走乡串户捣鼓些零碎卖几个小钱,更是嗤之以鼻不值一顾。那叫做生意?了不起算个小叫卖……他如此评论他的额爹蒋维铭。只有他额妈蒋王氏一本正经地叫他不许乱说话,他才能闭住了嘴。
蒋维铭开始并没觉得咋样。他认为刚从学校回来的人都这样,耍上几天,狂傲一时,也没啥不得了的。想当初,他自己从杜子谦先生的私学里回来,不也是狂傲了许久么?而今他儿子蒋元慈好歹也是蒲江县的最高学府,高等小学堂毕业的。那可真算得上是个洋学堂呢。不要说在双石桥这个地方,就是区里这一大片,洪兴场四坪场东岳庙乃至于甘溪铺陈家营,又有几人呢?他心里高兴着呢,觉得这是他这一生做的最有脸面,最为得意的一件事。自从蒋元慈毕业回来,左邻右舍一见到他,第一句话总是“哎呀,蒋大爷,你们家祖坟上冒烟了,出了个大秀才,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往后升官发财了,还请多多关照哈!”他明知道别人说的是恭维话,言不由衷,可是每每听到人家这样说,还是忍不住心里甜甜的,脸上就要笑出来。但他没有,他一边使劲把笑意强压回去,一边谦谦地说:“不值得不值得,一个小学生算个啥呢!”
可是后来,他发觉不太对劲儿了。他的这个儿子,不但处处和他不巴适,还成天和上碥碥下碥碥李本清李本全,蒋文洲袁洪轩刘佳明那一帮半大小子就象一群麻雀一样,一忽儿东一忽儿西,不晓得搞些啥名堂。尤其是隔壁三哥蒋维祥那孙子蒋文洲,除了吃饭睡觉,成天都象个影子一样跟着他。问他,就一句,说了你也不懂!那些小子聚在一起时,常听他满嘴胡言乱语,什么“仅树五谷,利薄不足为养”,“工为体,商为用,劝农之要如何?曰讲化学”,“制炮造船,乃自强之本”之类。那些小子们听懂没有蒋维铭不知道,反正他听起来也是似懂非懂。
蒋维铭也是读过书的。在杜子谦先生的私学里,四书五经,大学中庸,也背过不少;那会儿,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是立身兴家之本的观念就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他不仅对子女们如是要求,就是他的至侄亲朋,也常常耳提面命。虽然他不知道子侄们听进去了没有,可心里面为自己履行了一个长辈的职责而宽慰。近段时间以来,他发现,他最看中的小儿子蒋元慈,越来越不象话,离经叛道到了无法容忍的程度。
一想起这些来,蒋维铭球上都打得燃火!
第一件冒火的,是跟他谈亲事。虽然蒋维铭不主张过早娶老婆,但依他的标准来看,快二十岁的人了,也该把这事定下来了。前些时候,那牵线的,搭桥的,委托亲戚朋友来提亲的,请媒婆主动上门的,如果说一天三五拨,那是吹牛。但不出三五天就有人到家里来说这件事,那可是千真万确的。用一句时下的话来说,幸好蒋维铭家门槛厚,不然的话,早都被媒婆踢断了。蒋维铭挑着个货郎挑子,只要一跨出门,只要路上有人,见了他无不恭恭敬敬点头哈腰热脸热眼争着跟他打招呼,至使蒋维铭觉得他在这方圆地里还象是个人物,有一点众星捧月的感觉了。可蒋元慈呢?这个不行那个不好,高也不成低也不就,周围五乡八里凡是差不多点的都提了个遍,可到最后一个也没有说成。如今啊,蒋维铭差不多都不敢出门了。他怕见到人,怕人们的眼光,怕看见人们的脸。他一见到那些人,就愧疚得不敢抬起头来。他总觉得背后头有许多双眼睛在看着他,在鄙视他,在嘲笑他,在吐他的口水。有许多双手在指戳着他,弄得他背心嗖嗖发凉!他不再走乡串户,不再沿路叫卖,只在洪兴场四平场东岳庙大塘铺几个场期去摆他的货郎挑子。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他很狼狈,也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