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第一集以西安鼓楼的钟鼓之声作为开始,契合了“早作听晨鼓”的主题。
清晨十分,西安的小街上熙熙攘攘,各色早市、早点、人群的嘈杂、商贩的吆喝充满了整条街道,给人感觉十分热闹。
一位年轻抬起店铺的卷闸门,露出里头“传统手工面馆”的五字招牌。
年轻人前不久才和妻子从深圳回来,因为无力承担深圳的高房价,故而回家接手了父亲的传统手工面馆。
妻子在家帮忙,顺便照顾小孩,同时还在网上开了一家小手工淘宝店,贩卖她自己和家里老人制作的民俗工艺品。
家里的小孩子才两岁,有点淘气,并不喜欢在自家面馆吃早餐,每天早上都要由奶奶带着去外面买包包吃。
包包就是指包子,导演跟着小孩子,一路拍了好几家早餐店,小孩子吃得满嘴是油,笑得很开心。路边很多吃早点的人,看见镜头似乎有点不自然,不过很快又被美食所诱惑,不再理会。
片子的主体还是聚焦在年轻人接手的这一家手工面馆上,年轻人回家的路程也有拍,开店做面的过程也有拍,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故事,讲的不过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家庭中再普通的一个,靠着自家手艺生活、生存。
或许是见惯了各种电影里精致的人脸,打光打到五官都模糊的明星,再看高清摄像头下的普通老百姓,人们突然觉得很亲切。
脸上带着两坨高原红,每天要吃“包包”和“糕糕”的小朋友,并不算听话懂事,但却让人觉得特别有意思,仿佛就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哪位面馆小老板一般。
片子的主角文化都很一般,普通话也谈不上标准,但是笑容真切,在见惯了各种浮躁、浮夸的电影电视剧后,汪令雪这部平平淡淡讲述普通人的影片,突然给人一种久违的粗茶淡饭味道。
第一集看完,连盼意犹未尽,随着熟悉清脆的木扬琴声,第二集“平淡是为真”开始了。
片子一开始就是喧闹的鞭炮声,这个画面连盼很熟悉,是在食园门口拍的。
袁子晋跟个瘦猴子似的,拿着打火机正在点鞭炮,燎完就跑的样子逗笑了周围一群人,鞭炮噼里啪啦,讲话的人很多,闹哄哄的。
镜头转到食园的大门,古朴的黑青色牌匾上用金漆写着“食园”两个大字,连盼看见,心里头突然有些激动。
她不自觉伸手抓住了严易的手,有点紧张,严易表情还是一贯的慢条斯理,稳如泰山,人靠在床边,望着她的眼神有些戏谑,“不敢看了?”
说老实话,中华有味可不比连盼之前参加的吃货联盟这样的综艺,这是纪录片,后期只有剪辑和配乐配音,可没有什么美化、打光之类的。
高清摄像镜头下,主角们脸上的雀斑都看得一清二楚,都不带P图的。
“哪有!”连盼悄悄在他手背上掐了一下。
她确实是有点不敢看,不知道可可把自己剪辑成了什么样子。
其实摄制组在食园那一个月,她感觉时间真是过得蛮快的,因为镜头一直摆在那儿,大家好像聊聊天,说说笑就拍完了,她都不知道拍了些什么。
从别人的镜头里看自己,突然有点陌生,这种感觉真的有些奇怪。
镜头从腾起的鞭炮烟雾切到了食园外的灰墙上,两只猫沿着墙的边缘悠闲走过,画面随即一转,转到了张妈正在晒的肉干上。
除了肉干之外,还有小鱼干,都是用竹篾装着,挂在厨房后面的院子上。
没想到张妈刚把肉干挂好,两只猫就迅速从墙上跳到了竹篾盘子上,盘子晃了晃,掉下几条小鱼,猫迅速从盘子又跃到地上,叼起鱼干藏到了角落里,开始吃鱼。
围观的连盼内心:……
原来小偷在这儿!怪不得每次晒出去的鱼干都要少那么一点!
汪老功底深厚,大俗大雅都不在话下,随着一阵音乐声起,就听见佟文华醇厚低沉的声音缓缓道,“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剩于服药者也。”
食园里花草浓郁,袁子晋坐在太阳底下的一把藤椅上,一边晒太阳一边逗猫,旁边还放着连盼之前帮他网购的小收音机,里面正放着刘兰芳的岳飞传,日子不要太快活。
看到这儿,连严易都跟着嗤笑了一声,“老头子过得挺逍遥的。”
此时,画面上缓缓印出了几行字,一阵韵味悠长的古琴声起,佟文华跟着缓缓念道:“《千金月令》曰:是月可服补药,不可饵大热之药,宜早食,宜进宿熟之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