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爱吧,少年_作者:映小楼(48)

2018-01-24 映小楼

  全场很安静,仿佛听李诗瑶讲话意犹未尽。估计好多人只是在瞪着眼看李诗瑶,满脑子意淫别的事情,至于她真的讲了什么,并不清楚。

  刚才她是从法律和人权角度为我方立论,这样的立论扎实稳固,不易被驳倒,再合适不过了。

  沉默了几秒,文学院一名不认识的男生站了起来:“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不符合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是对传统礼法底线的挑战。婚姻并不仅仅是个人之见的事情,它关乎整个家庭和睦、社会的稳定。

  同性恋不应只考虑到个人感受;那是对家庭严重的不负责任。自古以来男婚女缔婚姻的其中一大意义是繁衍后代,这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要求!

  而同性恋结婚合法化则使这一要求成为泡沫,男女之间的结合被打破,变为同性结合,这在一个有五千年深厚历史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不被允许的。

  除此之外,家庭道德伦常遭到破坏,传统的家庭关系难以界定,在一个同性家庭中谁是爸爸?谁是妈妈?根本难以界定,所以很容易导致家庭关系严重紊乱,更是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甚至有可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酿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位同学从传统道德层面入手,抛出了一系列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乍听起来确实是耸人听闻;但是这些,倒也不难攻破。以攻为守,也不失为上策。李诗瑶看我一眼,示意我来。

  我马上站了起来反击:“刚才这位同学口口声声讲传统伦理道德,我想请教的是,你口中的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是不是还合法合规呢?什么是传统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算不算?重男轻女算不算?一夫妻算不算?妇女缠足算不算?算不算?!

  要按照宋朝最保守的思想,女子的脚不可以让男子看到,否则就要嫁给他;按现在的标准,稍微在学校里逛逛,岂不是就能收获很多未婚妻?!……同性恋应该享有平等的婚姻权利。人家又没碍着你什么事儿,你凭什么不让人家结婚?!”

  最后我声音一扬,像是在买菜还价一般,刚说完,就听见后边传来笑声。

  “那要是真的两个男人或者两个女人可以结婚,谁做妈妈,谁做爸爸呢?”

  我站起来,微笑的看着他:“这位同学真的很执着,但是,我觉得两个男人或者两个女人结了婚先要解决的不是谁做爸爸、谁做妈妈的问题,而是,谁能生出孩子的问题!再者说,同性恋结婚了,要不要孩子都是个问题,何必为人家这么操心呢?!”

  被我这通话一调侃,后边几排同学笑得的龇牙咧嘴,有的鼓起掌来。那位同学哑口无言,急得一脸通红。

  这时,木易作为反方,站起来发言:“ 同性婚姻的潜在危险性大,在同性恋产生的原因上,大多数人认为同性恋不是一种正常现象。

  即使不是天生的精神病,也是由于同性恋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某些刺激或者童年阴影而造成的,严格来说同性恋还是精神不正常。更重要的是,科学家认为同性恋会导致艾滋病的高传播率,即使他们都知道异性恋也会导致艾滋病的发生,但是据表明同性恋会导致艾滋病的高传播率。”

  我一脸淡然地看着他,心里却波涛汹涌、满是紧张。

  我拿起笔迅速地记下他话语中的漏洞。他陈述完自己的辩词,坐下时又颇有深意的看我一眼,那其中的嘲讽,我又岂能领会不到?

  没等和李诗瑶商量,我“刷”的站起来,没想到还有一个和我同时站起来的女生——李诗瑶的闺蜜——王文曼,她一看我站起来了,又马上坐下了,意思是让我先说。

  “无论是科研还是治学,我们都讲求一个考据。意思是,话不能胡说,要有出处、有来源、有依据!

  刚才对方辩友这句话中有三个含混的短语,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这三个短语分别是——‘大多数人认为’、‘科学家认为’和‘据表明’,下面我们一一讨论,这个‘大多数人’,到底是多少人,是多少人中的大多数,我们不得而知,显然是个捏造出来的结论。

  而这个‘科学家认为’和‘据表明’更是无稽之谈,哪个科学家?谁呀?!你告诉我!显然是不能作为论据的人云亦云。

  况且根据我国《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于2001年4月,把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单中删除,也就是说,同性恋不再是一种病,是一种正常的性取向,而只是和大多数人不同而已,就像有的人常用右手,有的人是左撇子,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