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体验系统[娱乐圈]_作者:寻光小筑(316)

2025-05-05 评论

  李世民愈加难过,眼泪已经落了下来。他捏着袖子擦拭到:“你只在送离你母后时下过跪。”

  李承乾不受半点触动,“儿臣将与父皇分别,理应下跪。”

  李世民不知作何想,他看着李承乾,和他对视良久,最终,他往上移开目光,憋着一口气,叹息,“是啊,你想离开,你做了那么多大逆不道的事,就是想离开一心疼爱你的父亲。”

  李承乾垂下眼,不语,最终他俯下身,行九拜大礼。

  李世民就看着自己最心疼的儿子一点点的俯首,起身,俯首。他终于忍不住,捡起手边的奏章往他身上狠摔。

  大臣们的未知的言语如大雨落在他的背脊上,李承乾尽管吃痛也不愿意避开。

  他只想行完这个礼。

  李世民伸手,用力的拍在案几上,“你为了离开你的父亲,不惜拿刀往他的心尖上捅!你怎么敢……你让朕如何敢去见你的母亲?”

  君父在其上大发雷霆,李承乾却不受影响,自顾自地最后一拜。

  然后他起身,仰头,清亮的眼睛里泛起微弱的星芒。

  “您很生气吗?”

  那是他最后求生的希望。

  “可那能怪谁呢?”

  他轻轻抬起平铺在身前的衣摆,那上面仍绣着只有太子能用的祥纹,“我早就告诉您,我不要做太子,您何尝用心听过我的话?不,不只是你……”

  他松开手,拽住了自己的衣领,“这身衣袍好重,我被逼得喘不过气,我不想穿,我告诉你了,你听吗?”

  他的声音升大,他逐渐吼红了脸,“你们所有人,所有人都在一味地要求我做到最好,至于我想不想,你们在乎吗?没有人在乎!”

  他说完,大吸了一口气。

  李世民软下肩膀,怔愣地跌坐下椅上。

  李承乾半低着头,呢喃着,“自从母后仙逝,就没有人问过我想不想了。”

  “不对,曾经有一个。”李承乾的微笑转瞬即逝,“现在也没有了。”

  李世民气得咬牙切齿,“那个奸佞之臣,你还敢念着他!”

  李承乾抬起头,紧盯着李世民,“拥有随意剥夺别人性命的权利,父皇,您或许是快乐的,但我不想要这种快乐。”

  他伸手,摘去了自己的冠帽。

  李世民在那一刻,脸部难受得绞成了一团。

  他的声音微微颤抖,他就像一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希望他的儿子能回心转意,“承乾。”

  李承乾不理。他撑着地面略微艰难的起身,又脱去了身上礼服的外袍。

  那一刻,他整个人都轻松了。

  他的跛足似乎都好了些。他转身走出大殿,迎着外头照进来的光。

  余寻光的眼睛对上围在棚景之外的工作人员,眼神有些恍惚。

  和被父母抛弃的云开向母亲分割不同,这回,是李承乾主动不要他的父亲。

  爱有时也会变得沉重。

 

 

第127章 且识天地宽

  余寻光在之前分析剧本时就发现, 李承乾这个角色的挣扎与自救的方式,跟黎耀川很像。

  甚至于他内心不被父亲信任的痛苦都跟阎培熙有共同之处。

  人的情绪是互通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演戏演到今年, 余寻光终于遇见了人物共通的情感与类型。

  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绝不能摆烂敷衍。

  关键是,该如何去把握呢?

  余寻光深思熟虑后,采用了抓取人物主核的方式。

  他将自己认为的,以往角色和承乾相似的地方在纸上罗列出来,一项一项的分析。

  将被大唐名臣教养长大的他和明昭明祎的少年学习时期进行对比;将承乾失去母亲、拜别父亲时的心情和云开做对比;将他对自己和对师长亲人的失望, 且想要通过自毁逃离时的心情又和黎耀川对比……余寻光分析情感, 摘取严素,又将情绪揉碎, 最终侧写出了独一无二的李承乾。

  以“承继皇业,统领乾坤”为名, 李承乾是史书中“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大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子。

  他加元服,帝父大赦天下;为便宜太子读书,太宗亲设崇文馆。给钱给人给东西,桩桩件件,无一不证明着他是如何受到父辈看重。

  这样的太子, 理应是最优秀的太子。怨只怨,白壁微瑕。

  余寻光望向自己的左腿,他咬着笔头,一点点的将自己沉浸入那种情绪仔细体会。

  如果这份缺陷属于他,哪怕他的内心能够接受这个弱点,他也是不愿意听到别人提起的。

  如果他已经做得很好, 却还是得不到应有的夸奖。周围所有人都干巴巴地督促着他,期望他变得更好。在这种干涸的情绪环境下,他也会深受打击,从此怀疑自己的。

  如果他想要什么,明明已经提出意见,却不被重视,他自然也会在绝望之下做出傻事的。

  人之常情。余寻光现在站在李承乾的角度,觉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人之常情。

  他做的“傻事”是真的傻。他不够邪恶、过于弱小,他想不出更激烈的方式。

  这是一个在“儒学”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孔子教他“仁”,孟子教他“义”。父亲和大臣教他“为君”,母亲教他“慈孝”。

  “啊。”余寻光呆呆的张开了嘴,他想起来了李承乾送他的技能。

  「熟读《四书》」

  李承乾可以说,是被规训着长大的。

  他会不会生出讨好型人格呢?

  肯定会吧。他一直做得很好,大家便一直夸他,后来他长大了,腿瘸了,母亲去世了,周围的师长开始以“打压”的方法试图加速他的成长。

  这样做当然是错的。

  余寻光收起第三方视角,他现在开始重点思考:李承乾读书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书里会有答案吗?

  同一本书,不同时候去读,肯定会不一样。

  为了参透这个问题,余寻光在下班之后,在片场空余,又将读过的几册书捡了起来。

  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以德服人,仁者无敌。”

  仁者,“忍”也。

  对李承乾来说,旁人的指摘他要忍,无故的污蔑他要忍,失去母亲的忧伤也要忍,不被理解的寂寞和孤独更要忍。

  如果忍不了,便是做不得“仁”。

  可发泄自己的情感有错吗?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大臣们严格要求他,他们有要求好自己吗?

  真正的仁者,天下焉有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李承乾想了一圈的子曰,又觉得确实是自己没做好,不应该去怪罪别人。

  宽于待人,严于律己。李承乾在这条路上艰难前行。

  余寻光就此发现,对太子严格的人,除了大臣外,还有他自己。

  他忍不住叹息。

  傻瓜,这样钻牛角尖,只会更加想不通呀。

  余寻光伏在桌上,再度挥舞铅笔,写写画画。

  一个独一无二的李承乾跃然纸上,也在他的内心中完成速写。

  专业的演员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将他解读的人物传达出去。

  于是《贞观长安》导演组便发现余寻光一天比一天跟角色契合。

  直到一周后,余寻光在戏外拿起《道德经》,他们已然发现余寻光已经将李承乾吃进了肚子里。

  余寻光换书,是他正在治疗自己因为分析角色而落下的小毛病。

  问题不大。

  第一个发现这个细节的人是总导演邬震启。由于没有时常见到,他对他的变化感受得特别明显。他注意到,余寻光前一个星期在看《四书》,看得郁郁沉沉;后一个星期翻出《道德经》来看,看得温柔如水。

  邬震启忍不住奇怪,有一天下戏后忍不住问:“你怎么不看《四书》了?”

  余寻光一本正经地说:“李承乾读《四书》读傻了,我也读傻了,我得找点调剂。”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寻光小筑 娱乐圈 系统 升级流 成长 治愈 万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