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体验系统[娱乐圈]_作者:寻光小筑(529)

2025-05-05 评论

  在这个过程中,武晨远有时都会有一种“我不太了解兰玉修”的想法在脑中浮现。

  真奇怪啊,这明明是他创造的角色。

  免不了的,武晨远在这个过程中会望着余寻光出神。

  这是他和余寻光第一次合作,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余寻光的工作状态。

  认真,专注,这些词语都不足以概括他的工作态度。武晨远无比深刻地感受到,余寻光完全是把自己的真心掏出来在太阳底下暴晒,晒化了重新塑型,注入新的鲜血,便成了他自己理解中的“兰玉修”。

  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武晨远没有觉得被冒犯,他当然知道演员在饰演文学剧本的角色时,本身就是给予角色第二次生命的过程。

  他只是没想到余寻光能做到他认知以外的认真。

  他免不了的又想起了《昆仑玉》。

  那是他第一次演戏,他自认为做足了准备。进组之后面对凌爽的挑剔,他不服;后来再遇到凌爽耍的盘外招,他也坚持不住。现在想想,凌爽那个人本来就龟毛,还认死理,或许真的只有做到余寻光这种程度,才能够演出令他满意的戏。

  那就能说明他错了吗?武晨远认为自己没有错。他是在用老师教的,自己看到的,大众都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剧本,甚至比起其他人,他已经足够努力了。只是人在真正见到好的东西之前,是不知道真的“好”能好到哪种地步。

  武晨远之前就想得很清楚,他那时候就是不适合凌爽这种导演。

  他那时初出茅庐,他天真,且对未来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以往了解到的是现在安逸化,演员的名气大于作品的娱乐圈。在学校时,老师也不曾用以前培养演员的手段来训练他们,他没有吃过任何苦,他遇到凌爽那种会对演员用手段的导演,无异于兔子进了老虎窝。

  他跟凌爽的恩怨早两清了,他报复了凌爽,凌爽也向他道歉。那件事两个人之间没有谁对谁错,他们的矛盾,是行为和思想上的差异放大后产生的。

  《昆仑玉》的拍摄期间发生了太多事情,导致电影完全不是一部纯粹的电影。

  唯一给人心灵慰藉的,大概是它至少是完整的。

  但武晨远每次回想起来仍旧无比遗憾,也对「阿拓」无比愧疚。如果真要说那时他对不起谁,那就只有“他”了。文艺作品从来不是什么可以随意对待的地摊货,角色同样是具有生命力的——在无数个午夜梦回中,以余寻光为参照,武晨远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用了轻浮的态度去面对阿拓,不管是准备时,表演时,还是结束后。

  话又说回来,年轻一代里,谁能有余寻光面对剧本的这种疯劲?余寻光认真得独树一帜,他能怪他做得太好吗?当然也不能呀,他只是做到了他本来应该做的事不是吗?现在武晨远也成了创作者,他如何能不明白能够遇到余寻光这样的演员他能有多幸福。

  他写出来的文字得到了足够的尊重,他亲眼见到余寻光用他的汗水将他的心血凝成血肉。

  说来好笑。武晨远在真正明白“导演”和“演员”是什么的时候,曾经幼稚地想过要成为余寻光心中最好的导演。现在想来,其实那个时候他就有了“余寻光是最好的演员”的意识。人在越无知的时候会越自信,现在武晨远已经懂事了,他再也不敢大无畏地想去做什么最好演员的最好的导演。

  余寻光每一年可见到的进步都在告诉他,这世上不存在最好,只有更好。

  现在的余寻光永远比前一年的要好。

  于是他把从余寻光身上看到的点点滴滴拾起来,制作成记忆中最善良的琉璃放进大脑。余寻光的存在永远提醒着他,指引着他。他有了目标,定了心,他狠下心砍去身上在成长过程中长出来的歪枝斜干,踏踏实实地去做一根笔直的大树。

  要做一个认真负责的人,要做一个行得端正的人,要做一个对得起别人对得起良心的人。

  他强行把同学的命运揽在自己身上,以责任的重担来约束自己。

  现在,武晨远想要成为余寻光也认可的人。

  这样会不会比较简单?

  武晨远爱着兰玉修,爱着投射在兰玉修身上的自己,爱着和兰玉修有着相同品质的余寻光。

  因为这份特殊的爱,兰玉修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就已经有了形状。

  和以前接触到的角色不太一样,兰玉修的吸引人的就是他的脑力,这种脑力在剧本中通过他的“舌绽莲花”来体现。但在演绎中,如何让观众理解着这个角色的人物魅力,是一个挑战。

  余寻光为这种难度兴奋了很久,在开机之前他就找到了潘泽永或者是武晨远的空档,频繁跟他们现场表演什么叫“我有一个想法”。

  此前,余寻光向导演和编剧展示了兰玉修的八种不同的演法。

  两位主创都很捧场,有好的地方,夸夸;有不好的地方,酌情修改。

  遇到更多不稳定的地方时,余寻光需要根据对手演员的表现来调整自己的表演方式。

  好在他最先和有重要戏份的苗连凯的扮演者武晨远确定下来。

  有前些年在舞台剧的经验,武晨远饰演起苗连凯来轻松了很多,但不是说他这样就不需要努力了。有余寻光这个卷王在身边,谁敢安逸?武晨远也不想过了这么多年,再被余寻光认为态度不好。在无人催促下,他学习,请教,丰富,又用自己的汗水和心力将苗连凯更深层次化。

  如此,便造成了开机之后一堆专业的话剧演员被他们两个衬托成了新兵蛋子。

  连左国明这样的老戏骨都差点顶不住,在现场丢人。

  演了第一场演讲戏,左国明对比自己和余寻光的表现,端起保温杯借着喝水的动作掩饰尴尬时,手都在抖。

  差点真的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左国明跟余寻光合作过呀,跟几年前的《官运》比起来,他没办法不感悟。

  显然,他遇到的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用心,不在进步的怪物。

  他仿佛不知疲倦,连年高强度的轮流转都没能让他对戏剧和表演生出厌倦、懈怠的心。十年过去,他还像刚入行那样对每一部戏抱有激情。他的时间当然不再纯粹的完全交给表演,他会生活,会交际,会应酬,可是那些杂七杂八地东西反而成了他成长的养料。

  余寻光恐怖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自己遇上的所有人或事化为己用。

  左国明的脑海中甚至产生一个有些玄幻的想法:再让余寻光成长下去,别说新生代第一了,他怕是要做中国男演员第一,要做中国演员第一。

  左国明尚且如此,何况其他演员?

  为了体现出兰玉修的气势,在上镜时,余寻光没有藏着自己的功夫。他的台词,体态,甚至是微表情,他把自己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都融入进了兰玉修。

  部分演员在跟他对戏之后产生了怯场情绪。

  也有一两个受不了直接退组的。

  无他,没人想成为背景板里的衬托。不在一起演戏,至少还能骗骗观众,骗骗自己。

  潘泽永说会开除演员,他当然也允许演员在开机的第一周退出。他本来就不是什么喜欢为难人的人。至于那些留下来的坑,有人守着呢。

  别忘了,《少年之死》可是有过话剧版本的。虽然剧情不一样,但是故事核心相同。那些上台表演过的原话剧演员们只是因为资历不够而做了备选,现在有人退出,潘泽永和武晨远巴不得顺水推舟用自己人上位。

  面对余寻光的气场全开,有些人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有些人浑身是胆觉得自己遇到了大机会。那几个顶上来的年轻演员都是毕业不到两三年的新人,他们充满了冲劲,仿佛就是那群不惧生死的少年们的现实版本。能够和如今圈内顶尖男演员合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他们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因为胆怯而逃避?

  他们一进组就黏上了余寻光。余寻光上戏,他们在旁边观摩;余寻光下戏,他们准备好问题请教。武晨远有时都觉得他们烦人,嫌弃他们吵,聒噪,还毒舌地吐槽他们:“就硬舔。”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寻光小筑 娱乐圈 系统 升级流 成长 治愈 万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