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绝对不承认自己是嫉妒。
武晨远现在年纪也大了,这种撒娇弄乖的事他是不屑于做的!
大家都是在一起工作了几年的人了,熟人才开这种玩笑。面对武晨远的嘴脸,他们也不客气,“还不是我们和师兄亲,师兄看我们懂事,也愿意惯着我们。”
呸,不要脸,还师兄呢!懂事个屁!气得武晨远的白眼翻的比见凌爽时还要频繁。
《少年之死》是一个所有演员论起来,都能喊“师兄”“师弟”的剧组。
左国明有一次都跟余寻光感慨,“好久没有在这种氛围的剧组里拍过戏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娱乐圈,演员有选秀出身的,资本硬捧出来的,导演编剧摄影多的是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钻出来的。一个剧组拉起来,不说工作人员之间认不认识,有些的甚至连大名都没听过。在草台班子的大势所趋之下,怕是只有央视才有这种全专业组。
余寻光听到这些话也不悲观,甚至安慰前辈,“总会越来越好的。”
娱乐圈在接受,在改变,等到大浪淘沙,金子一定能被看到的。
余寻光一直认为,最终选择的权利还是握在观众手里。别说冰箱会不会制冷,影像艺术需要的是鉴赏力,在信息大爆炸的前提条件下,阅片无数的观众还能不知道哪些剧和电影是真的好看,哪些作品的盛名假得可怕吗?
在良好的氛围之下,《少年之死》的拍摄一天比一天稳定。
《少年之死》除了讲阶级、反抗之外,也有年长者对年轻人的不信任与轻视。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左国明饰演的校长和兰玉修集中爆发的那一场戏。
兰玉修最开始用言语刺激苗连凯只是觉得他吵闹,也是出于不想再看到他高高在上的恶劣心理才“教训”他。他是在苗连凯归服于他之后才想到,原来有些路还能这么走。
在这种全国混乱的战争中,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知识分子和工农阶级的矛盾,甚至有些文艺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的理想不一,理念不一,但是目标却是一致的。
如果,如果能把大家的力量团结起来。
兰玉修梦想见到更广阔的天地。
然而看出他想法的校长却觉得他天真。
“那么多的人,从来没有人做到过的事,你怎么敢想,怎么敢去做的。”
校长是慈祥的,他能接受收到战争波及的长青学院的学生,无可否认他是一个好人。
可他也是迂腐的。
他认为规矩就是规矩,是不能够更改的。
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的稳定,所以他也没有强行要求过问英学院的孩子和长青学院的孩子融合。
兰玉修在和他谈话时,深刻而又直接道:“您虽然没有像苗连凯那样直接说出来,但是大家都知道,您同样也看不起长青学院的学生。”
校长觉得这十分荒谬,“怎么会?”
兰玉修拿出证据,“您否定了他们会获得比问英学院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未来的可能,不是吗?”
校长将这个孩子的话在口中回味,末了,他一笑,“你还是太天真了,孩子。”
兰玉修也不接受这个评价,他少见地笑了,“是吗?”
校长尝试让他明白,“就像苗连凯曾经说过的,问英学院的学生和长青学院的学生毕业之后,不,从出生开始,起点就是不一样的。前者接触到的社会资源是后者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的,我只是基于事实,做出了最中肯的判断。阶级这种东西存在了千百年,他既然能够延续下来,就证明他是有道理的。”
兰玉修找到了合理的辩论例子,“老树的根枯死了,也能活个十几年。与新的大树相比,它的存在不亚于苟延残喘。”
兰玉修认为,错误的,落后的社会规则,就应该淘汰。老树的存在完全是在浪费营养。
校长觉得他在天方夜谈。但他仍旧是善良的,所以他愿意保护、提点这个年轻人,“你的想法很危险。”
兰玉修有自己的固执,“可是我认为我的想法会让很多人幸福。”
“你或许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那就让我去死,至少不是毫无意义的苟活!”
潘泽永在拍这一幕时,卡在了早晨太阳升起时的那一刻。
为了等这个景,为了让初生的太阳伴随着兰玉修的新生,剧组整整等了一个星期的“光”。
《少年之死》的故事背景设定为东方玄幻,所有的建筑也是剧组自己搭建的,仿古园林和现代建筑风格融合的方式——这也是剧组最大的花销。
校长的办公室有一个框景,潘泽永特意让余寻光站在那个景中,通过侧面拍摄,让他在说台词时的少年意气与旭日同升。
金黄的光如同菱纱披在他的身上,他是如此的昂扬。
潘泽永在镜头里看到这一幕时,鼻头发酸。
少年有梦。有梦者,皆可为少年。
《少年之死》是潘泽永和武晨远经过了深思熟虑后,选择和这两年势头很猛,成功投资了不少电影的云翔电影制作公司合作。云翔这回派出了两位制片人,在建组和选角的初期,两位制片人辛苦,帮忙解决了很多问题,潘泽永也一直认为他们的合作是愉快的。
直到11月,剧组开组两个月后。
有一天,制片人挑着提前下班的时间,将潘泽永和武晨远约到了一起。
他十分有礼的给二位倒了杯茶。
这种态度让潘泽永突然提起了心,这种一反常态,背后代表着的便是有求于人。
潘泽永和武晨远对视一眼,最终在默契下,由导演开口:“杜制片,有什么事儿,您直说吧。”
“好,那我就托大,给二位提点建议。”杜制片本来就是为这个来的,自然不能推辞。
“您二位有没有想过,再往咱们的电影里加点别的元素?”
这话一出,潘泽永和武晨远都凝住了神色。
武晨远不太确定的问:“您要改剧本?可我们差不多都快拍完一大半了。”
“不不不,不是改剧本,”杜制片搓了搓手,仍旧是那副老实憨厚的样子,“是加点东西。”
他看了一眼潘泽永,说:“加点特效,咱们把场面弄大些。”
潘泽永皱着眉,“可咱们的剧本里都是文戏。”
“可以加武戏嘛,最主要的,观众爱看。”杜制片笑眯眯地图穷匕见,“咱们的故事背景不是东方玄幻嘛,那个景,那个服装,不上点特效大场面,说不过去啊。”
武晨远当时就有种被噎住的感觉,就像一口痰被卡在了喉管里。他不敢置信地看着杜制片,突然发现自己是真的年轻真的天真。
《少年之死》为了过审,特意将故事背景架空。当初在建组时和云翔电影制作公司商量,他列出了好几个可行的背景。后来云翔主动选择了东方玄幻,意思是好做,还能够借机在电影中传播中国文化。他们当时觉得也是这个理,便同意了。
结果没想到这群老狐狸在这里等着他们呢!
潘泽永毕竟年长,不过瞬间就明白了杜制片的意思,他几乎是用肯定的语气说:“你们想把《少年之死》做成《盛阳之下》那样的特效片。”
《盛阳之下》现在依旧占据中国电影总票房的榜首。这部电影成功的秘诀在这一年间被多家公司从各个角度分析。现在圈内一致认为有演员的号召力,有剧本的完善度,也有这种东方神话衍生的神秘背景,和超绝的大场面特效因素在。
再看现在的《少年之死》:男主角余寻光,有了;东方玄幻背景,有了。
离高票房就差能够支撑特效的绿幕景了!
武晨远说剧本都快拍完了,现在开始规划特效镜头,刚好。杜制片甚至说:“如果潘导您不会拍绿幕,我这边还联系了人,到时候可以从旁协助。”
更加确定了他们早有图谋的事实。
武晨远对这种欺瞒十分愤怒,这是原则问题:“合同上可没这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