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女尊]锄下有火_作者:孢子叶球(146)

2018-01-02 孢子叶球

  “一百五十斤,说好了是脱下来的籽粒儿。”那个中年女人回答道。

  而一旁那个年轻姑娘也补充说:“这个价钱,和咱们村收成最好的时候也差不离儿了。她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其他乡亲们也纷纷说,这个价钱的确就是平时丰年里地主给长工的价钱了。何况栋才爹只用她种八亩地,而且还能帮得上忙。

  然而秋穆却蹙了蹙眉,说道:“是一年一百五十斤?”

  “当然是一年。”那个年轻姑娘说,“虽说麦子夏天就能收,但还是得要拿玉米结算。”

  不管是一年还是半年、小麦还是玉米,这个价钱都太低了。算起来一亩中等地的冬小麦可以产差不多一百五十斤,而如果换成玉米则能到三百斤左右②。栋才爹家里有八亩地,都换算成中等地差不多得有九亩半,一年下来能收小麦一千四百二十五斤,同时收玉米两千八百五十斤。而按照小麦是玉米价钱的两倍来算,就相当于是这八亩地能收五千七百斤粮食。

  根据丘阳统计出来的结果,一年里在土地上的工具、种子和人吃饭等投入,大约等于总收成的三分之二③。对于这九亩半地而言,也就是三千八百斤粮食。而剩下的就是纯收入,是一千九百斤。

  这样算起来,如果要完全消除剥削,就算栋才爹和李文昇投入了相等的劳动力,他也只应当得到九百五十斤玉米,或者四百七十五斤小麦,而不应当只给李文昇一百五十斤,而自己留下剩下的一千七百五十斤。

  注释:

  ①冬小麦返青后需要耙地保墒,即破坏土地的毛细结构,使得水分能够留存。

  ②当时没有化肥和灌溉系统,粮食产量普遍低。根据《翻身》中对于一户富农在阶级划分时的计算,该年份小米亩产量仅有不到一百斤。

  ③算法来源于《翻身》中的统计,是一种经验算法。

  作者有话要说:  生化实验从下午13:30做到快19:00,手动再见……

  ————————

  注明:这章其实是在下尝试用存稿箱拖一天发的,结果发现晋江显示发出去了,但在文章页上刷不出来?

  不是很懂晋江……

  ————————

  随手补一个注释。

  ☆、第九十六章:算账

  这么算下来,一百五十斤的确不是合理的价钱。

  栋才爹和其他乡亲们没学过什么雇佣劳动论,也从来不知道收成里哪部分是要投入土地补偿资本的损失、哪部分是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只是认为之前那些地主、富农给长工多少,现在给李文昇多少就行了。而李文昇身为曾经的地主,肯定能算得清楚,这预计的五千多斤收成里多少是劳动创造的价值。虽然她自己当地主雇长工的时候也向来都不会给出合理的工钱,但现在说是要消除剥削了,却觉得自己被不平等对待了起来。

  秋穆先是觉得有些好笑,之前身为地主剥削贫雇农、开出了这么低的工钱,而现在他们之前定下的价格却压到了自己的头上。

  如果是村公所或是农会的其他干部,兴许就不管她了,直接让那些不懂得计算的群众无意识地“剥削”她——谁让他们之前这样剥削长工,让大家以为种八亩地给一百五十斤已经是极高极高的价格了呢!

  丘阳土生土长的干部,绝对是会这么干的。得等到这些从前的地主们尝尽了从前被他们剥削的长工们过的苦日子,再宣布这种开工钱的方法是不对的。让这些从前的地主们意识到,尽管劳动创造世界,但得不到合理报酬的劳动却是多么的苦涩。

  可是秋穆还是抱着一点儿善意的,她也没想到要先让李文昇尝尝教训,只是就事论事地说道:“这样结工钱的确不太合理。”

  她对栋才爹说道:“大伯,你算算,你这八亩地种下一茬小麦一茬玉米,若是都换算成玉米,起码能打下来五千斤吧?”

  “得有五千多、快六千斤了。”栋才爹实诚地回答道。

  “那咱们这么算。”秋穆说道,“就算总收成五千七百斤,其中三分之一属于纯收入,是一千九百斤。如果是你俩合作种这块儿地,这一千九百斤就属于是你俩共同的‘工钱’。这么算,如果你和李文昇都付出的同等的劳动,那是不是该对半儿分?”

  她问完之后看了看栋才爹的反应,然而这个黑瘦的寡夫却憨厚地笑了笑:“你瞧瞧,我咋懂啥是‘纯收入’。我们都相信村公所呢,你说该怎么分就怎么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