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女尊]锄下有火_作者:孢子叶球(164)

2018-01-02 孢子叶球

  可是村公所的其他人却不同意她去参军。一方面是由于她是村公所的财粮主任,而碰巧她记账的方式都是按照做生物统计的那一套,跟所有其他人都不一样,在丘阳很难找到哪个人能快速接手她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大家都觉得像秋穆这样知识分子般的家伙,上了阵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加上丘阳报名参军的人也已经很多了,于是就把她的报名直接撤了下来。

  秋穆虽然对于这种轻视有些不满,不过她自己掂量了掂量,觉得她还是别去得好。倒不是因为她真的像那些旧时代知识分子一样弱不禁风,而是由于她从苏联的法律上还算是苏联人,而且在布尔什维克党还有党籍,参军以后的确不好办。

  而接下来,治安主任李有河、民兵队长李福山和农会主席沈见宝的报名也被解放区撤了下来。理由是丘阳这边儿距离北平太近了,一旦形势转差,就很容易在背面受到敌人的攻击。因此必须要留着一些有经验的干部,在丘阳随时准备组织群众撤离,以保护群众的安全。

  地里的冬小麦打下来之后,丘阳的干部们为了防止敌人进犯后掠夺粮食,又连忙安排村里的女男老少到山上寻找合适的山洞,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和主要的粮食储存都藏在隐蔽的地方③。这样一来,即使国民党军打到丘阳,他们也找不到任何粮食,而到那个时候丘阳的群众也能够安全地撤到山里,也有足够的粮食可以维生。而由于国民党军队不可能长期驻守到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村子里,等到她们离开,群众就可以回到自己家,生活还跟往常一样。

  这样的安排对于老解放区的人们而言恐怕是习以为常的,然而对于丘阳大多数并没有经历过“有组织的撤退”的群众而言,还是颇有些令人恐慌。很多人一时间绕不过这个弯儿来,如果国民党打进了丘阳,他们怎么可能安然无恙、不必接受国民党的统治呢?

  经过丘阳党支部的一再解释,大家才终于明白了:一块儿地被国民党军暂时占领是并不重要的,因为那些“丘八”没有能力利用土地,她们只会也只能抢夺平民的粮食、财物,而没办法抢走他们的地。因此,坚持守住某一块土地也是不必要的,真正有用的是保护住他们的老人和儿童,并且尽量保住已有的粮食和财物,这才是他们可能受到敌人伤害的东西。

  而在保护住这些关键之后,他们还可以组织青壮年在山中伏击小股的敌人军队——作为本地人,他们自然比那些外来者更熟悉周围的地形。这就像是抗日战争时期打鬼子和伪军一样,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敌人换成了国民党军而已。

  注释:

  ①见《翻身》第二十一章的记载。

  ②见《翻身》第二十二章的记载。

  ③见《翻身》第二十二章的记载。

  ☆、第一百零七章:组织生产

  参军的新兵已经送走了,而这边儿正在播种着玉米,那边儿便赶快把刚打下来不久、晾晒干的小麦运进了山里。整个村子里的人无论女男老少都在忙活,尽管还见不着一个敌人的影子,但谁都知道对于这种事儿一定要防患于未然。

  然而人们忙活的却不只是“坚壁清野”①,在随时准备撤退反击的同时,还要在“翻身”之后尽快组织生产。分配土地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能活下去,而更重要的目的便是从那些封建地主手中解放劳动力,发动群众的生产热情,从而达到“组织起来”增加生产的目的②。

  任何一个生活在丘阳的人,稍微动动脑子就能想到: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分配了土地,却还是过得算不上很好呢?

  从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因为“不均”约束了人们的生产潜力,处于饿死边缘的穷人们已经没有能力再去生产,而养尊处优、留着长指甲的地主对于生产力发展也毫无贡献。而现在,“不均”的封建统治已经结束了,“寡”便成为了最显著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也即将能够得到解决。

  这个解决的办法自然就是组织生产。

  其实之前早就有人看出了组织起来的必要性。以前地主雇人来种地,一种就是一百多亩,有牲口、有大车,还有全套的农具,几个长工一起使用来种地。尽管这些长工受了严重剥削,但地却是可以方便地种起来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这样规模越大的生产,就越能够利用起来如畜力、农具等农业技术,从而节省劳动力,还能够把地耕得平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