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女尊]锄下有火_作者:孢子叶球(3)

2018-01-02 孢子叶球

  秋穆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以说她人生前二十年的经历堪称传奇。

  她出生没多久就遭遇了饥荒。她的母亲到村子外面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后来听说是死了。而她父亲把她卖给了丘阳的一户姓秋的地主,那地主家的二女儿秋云海比她大三岁,于是就打算养着她以后当二小姐的仆从。后来她一面在地主家做各种低三下四的活计,一面给二小姐当陪读,倒是学了一些知识,也认得了字。

  秋穆十一岁的时候,军阀来征兵。由于是按户强制征的,地主家的大小姐秋云山在年龄范围之内。于是地主家便拿秋穆替了大小姐,尽管她还不到年龄,但地主家给了征兵的军官一点儿好处,通融通融也就过去了。

  结果秋穆在军队里经常挨打。并且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不光是军官,就连别的新兵也打她。她平时挨打又吃不饱饭,因此训练成绩也很差。然而由于前线缺人,她还是被送上了前线。

  一年半之后,秋穆跟着军队到了东三省,真正打起仗来,好多士兵都逃了。秋穆觉得在军队待不下去,也跟着逃了。她也不知道自己逃到了哪儿。在她快饿死的时候,一个满头金发的女人捡走了她,把她带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大城市里。

  后来她才知道这座城市叫做莫斯科。

  于是秋穆学会了一门新的语言,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伊利亚(Ilya)·秋。

  那位好心捡走她的先生把她送到了寄宿制中学读书,而她作为孤儿又能够享受一定的社会福利,因此秋穆接受了六年苏联式的教育,并且进入莫斯科大学念书。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她偶然翻到了一本中文的书,才突然发现自己前十八年写“穆”字的方式一直是错的。

  本科毕业之后,秋穆进入苏联科学院,在奥地利裔生物学家亚历山大·恩格尔教授的引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便留在恩格尔教授所在的“分子钟”研究小组继续工作。

  当时,分子钟小组除了作为负责人的亚历山大·恩格尔(Alexander Engel)教授和秋穆之外,还有恩格尔教授的夫人格蕾塔·恩格尔(Gretta Engel)教授,以及另外一位比秋穆高两届的博士研究生,帕维尔·格里戈里耶维奇·诺维科夫(Pa|vel Grikorevich Novikov)。之后又有另外一位来自英国的博士研究生埃德加·佩里(Edgar Perry)留在了小组。最终分子钟小组稳定为五名成员,并在十一年如一日的研究之后终于取得了突破。

  别人都以为伊利亚·秋的生活也就会按照这个轨道继续发展了。虽然在莫斯科的这二十三年间也发生了许多事儿——她曾经结过两次婚又离过两次婚,留下了一个七岁的小儿子——但这些事儿却从来没有超出过分子钟小组其他人的预期。他们早知道,长得像伊利亚这样好看的姑娘必然有很多年轻男孩子爱慕,但他们却不一定能够在生活中与她合得来。而在尊重男性、允许离婚的社会环境下,如果婚后的相处不合预期,他们当然有可能选择离开她。

  然而,让亚历山大、格蕾塔、帕维尔和埃德加都没想到的是,在1945年的8月16日,他们关于端粒①分子钟调控机制的论文已经提交同行评议却尚未得到发表时,秋穆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回国。

  分子钟小组的其他四个人都理解她的这种渴望与热情,并且作为国际主义的同志,他们自然也为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感到高兴。然而他们——尤其是格蕾塔——还是理智地指出了这个决定所存在的问题: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就在莫斯科得到的情况而言,此时中国还处于经济受损严重并且缺乏工业、科学发展停滞的形势下,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秋穆即使回国,恐怕也不能够把她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有效地发挥出来,而按照国际主义和效率最大化的思想,她当然最好是留在莫斯科,或者说至少要等到同行评议完之后。

  然而秋穆等不及。她原本只是想回到她出生的地方看一看,却未必会回国工作,并且她当然也知道,刚结束战争的中国并不十分需要搞研究的生物学家。所以她在准备回国的行李时,甚至都没有考虑带上她的小儿子伊斯克拉。

  这原本只是一次短暂的旅行,谁也没有预料到,这却彻彻底底地改变了秋穆的生活,让她的命运再次与那片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