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约_作者:早艺(47)

2017-12-27 早艺

  正在沉思间,老胡笑着走进来,对他说:“周怀远,你看是谁来找你了。”

  周怀远抬起头来,见到了久违的辛国qiáng和赵宋,两行泪顿时滚了下来。

  赵宋平时是最稳得住的人,对周怀远失踪却也急得六神无主,在临汾与青岛之间奔波了几个来回,一筹莫展。无奈之下他只能向辛国qiáng告急。可是要联系上辛国qiáng不容易,半个多月后辛国qiáng才匆匆赶来。来了之后同样一筹莫展,两人一起又在青岛与临汾间来回奔波,间或也去临汾周边小镇打听。都是大海捞针,徒劳而已。他们又去季家营周家原籍打听,派出所说户口册上有这个小孩,算来现在也有十七岁了,可是五岁时报案失踪,就一直没有消息了。这一次是第二次有人报案失踪了。

  在临汾、青岛、高密季家营都报了案后,辛国qiáng又向几个与周怀远有过信息jiāo往的小朋友打电话询问。最后两人只能天天坐在唐宋通古轩gān着急。店内伙计肖师傅心里也暗暗懊丧,人家好端端地来学徒,明明是自己一席话把这个青年吓跑的,如果有个三长二短,自己一辈子肠子要悔青。

  辛国qiáng与赵宋都是铮铮铁汉,嘴上不会说后悔之类的话,心里却是不知说了多少遍。赵宋觉得对不起辛国qiáng,辛国qiáng觉得对不起赖德海。二人去了季家营后,又都同qíng周怀远的父母命运悲惨,觉得最对不起他们。正在日日愁肠百结之时,忽然从季家营派出所打来电话,说周怀远有消息了,让他们也看看报上关于黑砖窑的报道。两人急忙找来报纸,梧桐黑窑案果然在社会上已传得沸沸扬扬,真是又惊又喜,喜的是终于找到人了;惊的是居然他身涉如此险境,还能捞回一条小命。

  两人火速赶到梧桐县。再见周怀远时,辛国qiáng双手抓在周怀远肩上久久不放。二人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了。

  接下来的事倒很简单。周怀远对二位师长说,自己已经想好,决定从此好好读书。还说要改名为谈方玉,这个名字是跟大先生学会查《新华字典》后,翻了三天得来的,姓谈是为了纪念朋友谈雪民。辛国qiáng知道周怀远不轻易许诺,答应的必定做到,听他愿意读书,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他和赵宋都是豁达之人,根本不在意改名不改名这种事,答应从今往后都叫他谈方玉。

  如此这般,谈方玉回到唐宋通古轩。身份虽是店员,却不在店里上班,每天去店主哥哥的书房上学。李唐学富五车,涉猎极广,经史子集无所不jīng,三教九流无所不知,早年因病退职在家。兄弟二人都无子嗣,朝思暮想有一个传人。两年前赵宋把妻子远房表弟的一个叫徐新的小孩接来,但李唐试了一个月,大失所望,小徐新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而今,这个谈方玉天赋异禀,过目成诵,举一反三,令李唐惊喜不已,得之如获至宝。恨不得一夜之间将满肚子学问都灌输给他。

  因为谈方玉没有文化根基,李唐决定以古典文学为启蒙教材,择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中通俗易懂者入手,提高他的学习兴趣。继而散文、评论、诗韵、词话,加深体会理解。文字上入门以后,再学历史,二十五史,杂史,纪事本末,以及地理志中的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抄、游记;政书中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回头再从四书五经开始,程朱理学,治国理政的著名文章。最后是诸子百家,乃至命书相法、yīn阳五行、尤其艺术门类的书画、琴曲、金石、棋谱。把经史子集的要点重点都学了个遍。由于李唐因材施教,不拘泥于成规,谈方玉的学识才具得以突飞猛进。

  人们但凡说到知识阅历,就会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谈方玉跟随辛国qiáng也曾历遍名山大川,受苍天之抚,得大地之育,却未得人文历史地理之奥妙,难于学以为用。因此李唐每每寻机会带谈方玉出游,沿着古人的足迹,感受逝去的气息,把握各个时代的脉博。其意在示范,教授学习方法。

  有一年,李唐听说四川三星堆发现古代遗址,决定去看看。当他看着一千多件出土器物,尤其各种面具,不禁心醉神迷。他对谈方玉说这个发现颠覆了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证明了长江流域与huáng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此行他又特地陪谈方玉去了都江堰。在李唐看来,中国历史上最让他心折的工程,不是长城。长城虽然气吞云虹,是人类意志力在宇宙间留下的骄傲,但时过境迁,除了给人震撼,社会功能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将“人或成鱼鳖”的四川盘地变成天府之国,千百年来哺育着人民,催生出李太白的狂风豪气,造就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站在飞流浩dàng,大地震颤的江边,翻卷咆哮的江水虽然夺人心魄,却只能沿着人指定的方向奔腾喧嚣。李唐对谈方玉说:“都江堰让我们看到的是为官的信条。中国的官场把一代代本来有所专长的学者变为肤浅浮躁的官僚。但李冰却懂得一个道理: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不懂水利的蜀郡太守必须成为水利学家。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评价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称世界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