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半山先生放弃了入馆阁的机会,调为巴州临江郡安定县知县。在任两年年,击退蛮族、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
弘光十一年,许平又任任巴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次相司马珣以许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吴王举荐,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
但是半山先生许平却是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
后,司马珣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许平出任灵州知州,得与灵州名士周颐相知,声誉日隆。
如今,已经是弘光十五年,半山先生名满天下,每有空闲便于凌仙阁讲述新学,常有各地士子慕名而来。
如今,他也成为了这些士子之中的一员。
思绪片刻,丁凯道“这位兄台,既然都是慕新学之名而来,不如你我把臂同游如何?”
……
凌仙阁中,陈鸿宇坐在主位之上,不断讲述着着儒道学识,期间还夹杂着一些自己都新学思想。
所为新学,就是他自己的儒学之道,一种变革类型的儒家思想。
如今大吴承平日久,天下弊病积蓄,儒学之中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一场变革在所难免。
再加上当今圣上逐渐掌权,对于进行变革以及从以宰相为代表的保守派中收回大权有着切实的需求。
因此,明廉派圣眷愈浓,而他这个明廉派之中最耀眼的年轻一辈自然也是入了吴王的眼。
此时,因为天地封禁解除,他一身实力已经相当于半个金丹。
讲学之时,有着道道文气显化而出,环绕在底下听讲的诸多学子身旁,提升他们的专注和领悟。
又是半个时辰过去,陈鸿宇这才停止了讲学,顺手回答了几个士子的疑惑,便匆匆离去。
见此,人群中的丁凯不免有些遗憾。
“可惜了,今日却是来晚了,半山先生已经结束了讲学!”
听到他所言,旁边的同伴略微抱怨了几句。
顿时,四周士子纷纷怒目而视。
“半山先生身为一州知州,事务繁忙,能够抽出时间来讲学已经是不易。
更何况,先生还是大吴少有的实封进士,一身儒道造诣在整个大吴排在前十。”
“如今,先生不求回报、不问出身,四年如一日在此地讲述儒学,教导后辈,乃是天下人称颂的壮举。
怎么能轮得到你一个小小秀才前来质疑?”
“恐怕,你原先都没有机会受到举人的教导吧!”
一声声呵斥声,弄的两人狼狈无比,直到两人连声告饶,这才好不容易离开。
……
灵州城,知州府,陈鸿宇坐在书房之中静静品着一杯灵茶。
同时,不时翻阅手中公文。
如今,距离来到此方世界已经有着九年。
根据远在东辰龙宫之中的本体探查,再加上自己猜测,或许是因自己在大吴的地位愈发的高,探查到的如今规则愈发清晰,所以东辰神庭方面反而不是太过焦急,不再催促。
就在此时,王佑轻轻敲门走了进来。
“知州大人,朝廷再次下令,想要召您入崇文院入职。。”
陈鸿宇抬头一笑,“回绝了,就说我才疏学浅,不能担此大任。”
“知州,这如今可是第四次了,崇文院虽然并非实职,只是一种荣誉职位,但是这代表着朝廷对您的认可啊!”
闻言,陈鸿宇有些好笑的看了双鬓已经斑白的王佑一眼,心知他是为了自己着想,害怕自己一再推却,失去这个大好机会。
崇文院虽无虚职,但是其带来的巨大声名却是几乎没有官员可以拒绝,更何况有些崇文院职位还有着更深层的政治意味。
“佑之啊,你虽然年纪老大不小了,但有时候却是有些纯真的可爱啊!”
闻言,王佑一脸懵逼,起初朝廷第一次要赐予陈鸿宇崇文院馆阁之职被陈鸿宇推让的时候,他还以为陈鸿宇只是按照惯例谦虚推让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