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救浮标就是个有钢缆加固,电缆连接,带通讯功能的无线电收发机。它不仅能跟司令部进行加密通讯,还能接受外界普通的通讯联系。
没多久,艇员们就得知自身遇险的消息已经传播开,西方媒体都知道了——最近没什么大新闻,日常隐秘的潜艇突然曝光,八卦群众已经搬好了小板凳。
无线电里还有航运船只间无线电的聊天。
“听说附近有一艘潜艇沉了。”
“是遭遇重大险情,还没沉。”
“港口的救援船已经出动了,情况似乎不太妙。恐怕还是要沉。”
“这在水底下的就是不安全,还是我们浮在水面的不容易沉。”
“对啊,对啊,至少几十米深呢,破个洞立马就沉了。”
海面上船只来来往往,船员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聊的可开心了。
海面下的‘伊尔迪雷’号艇员气的抓狂——能不能别一口一个‘沉’?我们就在你们旁边听着呢。现在忌讳听到‘沉’这个词。 92年七月末,马尔马拉海的清晨。
繁忙的航道上船只如梭,来来往往。偶尔汽笛响起,是有船只出港提醒规避,或者交汇的船只间打个招呼。
一艘伊斯坦布尔的港口救援船停在水面上,放下了多条小艇。两架直升机在海面盘旋,但帮不上忙,没多久就返回了。
土鸡自家媒体来的慢,倒是驻伊斯坦布尔的欧洲记者跑得快。听到消息就有人高价租船,跟在救援船的后头拍个不停。
救援船在出海前,记者采访好些知情人士,侧面了解出事的潜艇是什么型号,有多少人员,目前状况之类的。
消息由媒体散布,航线上的货轮水手也在无线电里彼此讨论,途径事发地时少不了举着望远镜观望一番。有人为出事的艇员祈祷,但大多数人只是看个热闹。
潜艇不出事则以,出事就是大事。
救援船释放的小艇上有潜水员,他们找到了‘伊尔迪雷’投放的求救信标。救援人员在无线电中安慰水下五十米的艇员,同时让潜水员下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了保证安全,也为了便于操作,潜水员穿硬壳的潜水服,站在吊笼里进入水下。他们还拖着电缆,带着大功率水下探照灯,方便在漆黑的海域搞清楚状况。
记者们希望看到一场惊心动魄,分秒必争,历尽艰辛的救援行动。但现场情况却波澜不惊,仅仅从水面的情况来看……
海鸟掠飞,海浪粼粼,海风清爽,今天的天气真好,是个度假的好时光。
伊斯坦布尔是土鸡最大城市,马尔马拉海又没有强风大浪,有游船的居民得知潜艇遇险,不少人开着自家小船朝出事海域靠近。
若是有记者采访,看热闹的居民自然不会说自己是来碍手碍脚,反而要悲天悯人感慨一番,表示自己多么期盼水下的艇员都平安归来。
但现场实在太沉闷了,救援不是让潜水员一个猛子扎入水里就算完事的。准备工作持续一上午,让记者和好事者无不抱怨今天太阳有点晒,海面反光太刺眼。
直到中午时分,首批三名潜水员总算下去了。他们挑了不同的方向,准备全面看看‘伊尔迪雷’到底出了什么事?还有没有能力自己浮上来。
至于艇员汇报说的连续异响和载压舱损坏,只能等潜艇出水后才能进行判断。
好不容易等到救援的小艇开始放吊笼,围观的记者和居民立马抓起了各自的‘长枪短炮’。他们既希望救援工作能顺利点,又希望出点热闹才好,免得白来一趟。
五十米的距离而已,吊笼放下去并不难。‘伊尔迪雷’飘在水下也还算稳定,没有出现进一步的损害恶化。
此刻,整个事件的肇事者在海底睡了一觉,刚刚才醒。他昨晚驾驭‘深海巡游者’在五十几米的浅海游荡,但很快就决定朝更深处冒险。
马尔马拉海虽然小,但它挺深的。‘巡游者’窜入几百上千米的海底,探寻人类极少触及的领域。